交通安全、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是困扰国际交通领域的三大问题,其中尤以交通安全问题最为严重。据专家研究,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后,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可减少30%以上,车辆使用效率可提高50%以上。因此,世界各地的发达国家都竞相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的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和实验。
智能交通技术(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与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交通运输系统。它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其最大效率。这项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后各国都积极寻求在这一领域的发展。
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地面交通综合效率计划》,美国交通部负责全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在接下来的6年里,政府拨款6.6亿美元用于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
在日本,建设省作为政府的最大投资者,在1999年至2000年间投入1453亿日元用于智能交通技术的开发,并制定了到2015年左右实现全国主要干线公路智能化的具体目标。目前,日本在其项目中形成了官方、民间和学术机构的协调体系,极大地促进了its在日本的发展。
十几个欧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投资50多亿美元,共同实施一项旨在改善道路设施和服务水平的驾驶计划。继美日欧之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对智能交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开发和研究。
“智能交通是一个国情很强的领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自20世纪80年代智能交通技术启动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和专家一直在根据本国国情,探索基于美国研究内容的国产化。
“对交通的要求不仅国与国、地域与文化不同,甚至同样的交通状况也会因出行者的不同角色——步行或驾车——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贾利民说,“再者,同一个角色会因为个人气质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交通是一个与文化和参与者行为密切相关的领域。”
中国最大的交通问题是人口多。此外,交通流的构成也非常复杂。除了机动车、行人、自行车的巨大流量,助力车、三轮车等交通方式也越来越多。
北京市交通信息服务中心主任王刚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从城市结构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国外也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城市结构和路网的不同。”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城市相比,国外城市的城市功能区相对分散在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很少有像北京这样集中的,近千万人在一个小城市中心生活工作,城市的交通压力高度集中在这个区域。这是中国交通与国外相比的一个突出特点。
中国的智能交通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时走过弯路。“早些时候,我们也尝试过直接应用国外技术。”王刚说,“然而,实际使用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为此我们也交了学费,也早就提出了探索本土化道路的问题。”
纵观中国长期存在的交通问题,贾利民总结为“三低”:效率低、安全水平低、服务水平低。目前,我国基础交通设施水平很高,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不畅;万车死亡率在国际总排名中位居前列。目前,仅北京市每天新增机动车就超过2000辆,这对交通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完善,北京的路网已经基本形成了环形和放射状的路网。由于城市人口密度长期维持在2.7万人/平方公里左右,城市人口集聚进一步加剧,人口流量大,因此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成为北京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据记者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近年来,随着北京市政府建立“一个共享平台,七个应用领域”的智能交通建设框架,北京在智能交通管理方面发展迅速。
去年5月,新的交通指挥中心正式启用,实时纳入民航、铁路、道路运输、气象等信息,形成北京主要交通的“立体地图”。指挥中心由指挥调度大厅、“122”报警服务大厅、新闻媒体室等组成。它具有交通监控、交通管制、服务指挥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指挥调度大厅里,一块由98块80寸显示屏组成的大屏幕,可以全天监控全市高速公路和主干道系统。该路面监控系统能够实时传输视频图像,实现路面异常情况和交通事件的自动报警。
七大应用领域总体框架包括公共交通、交通管理、交通应急、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电子收费和货运,并将加大力度推进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和自动售检票系统建设,实现全路网一卡通和无障碍换乘,完善出租车调度系统建设,提高道路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智能交通系统为支撑的“新北京交通系统”蓝图逐渐显现。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路线和奥运场馆周围将有120个由该系统控制的交通信号灯。此外,还建立了一个综合交通监控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视频监控、交通流量检测和交通违章检测。同时,在奥运场馆及相关道路周边建设了80个电视监控点、15套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系统和80套数字视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