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国内市场,很多人透过中国汽车产销量飙升的数字,看到了传感器等汽车零部件的巨大增长空间。但与此同时,我国传感器行业的现状也决定了这一不断增长的市场将更多被外资占据。
汽车所需的信息,如车辆运行状态、驾驶控制状态、车辆控制状态、运行环境、异常状态等。大部分是通过传感器获得的。汽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重要信息源,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管理、动力驱动和安全舒适系统。传感器的数量和技术水平也决定了现代汽车控制系统的水平。它是电控系统的“探头”。用的越多,汽车的电子化就会越全面,自动控制的程度就会越高。
据了解,目前国内一辆普通家用车上安装的传感器就有几十个,豪华车上的传感器数量高达200个甚至更多,而且随着汽车制造水平的发展,其使用量还在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国内汽车传感器行业整体水平较低,许多种类的传感器,尤其是高级汽车传感器仍然依赖进口。传感器市场由西门子、博世、霍尼韦尔等国际零部件巨头主导,而国内汽车传感器行业依附于汽车仪表行业,发展缓慢。“国产化率太低了。”说到这里,汽车传感器专家、东北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张表示了担忧。
国内汽车传感器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串联和配套的工业体系还很不完善。
虽然一些厂家和国外先进企业采取合资的方式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并逐步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利润低、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低、可靠性差的状态。因此,国内企业生产的大部分汽车传感器产品只能满足小批量、低级别车辆的配套要求,而大量生产的轿车、轻型车和部分卡车上使用的高级汽车传感器则依赖进口。据悉,国内高性能汽车传感器每年进口高达50万套。
业内人士称,我国汽车传感器产品水平落后国外同类产品10年以上。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国内企业生产的曲轴位置和转速传感器多采用电磁或霍尔传感方式,存在精度低、分辨率差、信号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弱等问题。而国外同类产品早已采用光电传感器,有效避免了上述弊端。
此外,汽车传感器小型化、多功能、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采用新技术和开发新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磁传感器、气传感器、力传感器、热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传感器,传感器的材料也从金属发展到半导体、陶瓷、光纤等材料。在这些方面,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专家总结道:“缺乏市场、缺乏研发资金、缺乏新技术,三者相互制约,导致恶性循环,国内企业的劣势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