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列:最关键的因素是你要有那种心。外国人去中国没问题,你我也没问题。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市场开拓,EVOC都是凭着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我认为EVOC的阶段性成功在于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技术上,所有产品都有自主产权;管理上有我们自己的“非经典管理”。EVOC从不听从别人的建议,走自己的路。
1993年,我们在深圳成立了EVOC公司。经过几年稳定的代理经营,我们开始创建自己的“EVOC”品牌。1995年,EVOC成立了自己的产品R&D部。1999年底,EVOC开始生产主板,并于2002年首次推出P4工业主板。2003年成为同行业唯一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2005年,与英特尔签署《英特尔-EVOC智能嵌入式应用解决方案及产品和市场联合开发一揽子协议》,成为唯一在技术应用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国企业;2007年,世界上唯一也是最先进的专用计算机——天奥2007问世。
在自我品牌化的过程中有很多无形的、难以逾越的“门槛”:专用计算机行业是集多种专业学科于一体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求非常高。许多以EVOC起家的公司因此中途退出。但是,EVOC一路走到今天,建立了亚洲最强大的专用计算机技术研发中心。EVOC的研究人员一直占员工总数的30%以上。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再加上我们为科研院所组装的一流硬件R&D设施。EVOC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约为司年利润的11%,以确保我们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陈志列:说到差距,要区别对待。如果和专用计算机行业每一个环节的最高标准比,我们国内的一些技术并不比国外差,有些还比他们有优势。如果把中国专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与美国、德国等科技强国相比,中国总是有自己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就是我们发展的机遇。
要说缺什么,对于我们特殊的计算机行业来说,我觉得技术是最重要的,领先的技术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我们这次推出的“天奥2007”系列是全球首创,价格完全由我们决定,所以我们先有了市场。
EVOC一直致力于做百年老店,不仅需要加快国际化步伐,更需要从各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尤其是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EVOC不遗余力地塑造企业文化。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员工的精神和面貌可以被其他人看到,他们会知道这是EVOC文化。
中国工业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你认为中国30多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陈志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专用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几乎没有哪个行业不使用专用计算机产品。目前主要问题是各行业信息化进程不平衡,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因此,像我们这样的设备提供商将面临不同的客户和技术主张。
我认为,中国工业企业的信息化需要对传统体系进行全面改造,而不仅仅是先进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改变企业的思维。首先要明白,信息化对企业的利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特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在短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
在实施信息化方面,EVOC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公司网站作为内外沟通工具和平台,介绍自己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让公司的员工和客户通过这个窗口进行沟通。EVOC特别重视基于电子邮件的交流,“写清楚,指定专人”。
其次,建立和完善销售和行政管理平台,包括财务系统的网络化管理,现在已经非常健全。当时的巨大投入,带来了今天的高效率。我有一个明显的体验:现在的办公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
最后,要全面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这个项目非常庞大。此外,EVOC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办事处和R&D中心。业务沟通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及时处理的信息每天都在增加。信息化必须实施。现在,我们的年销售额每年增长近30%。我觉得信息化的贡献非常大。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的大力推动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原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经贸委一直在做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现在国家成立了工信部,我们企业要积极配合政府。我们希望政府能颁布更多鼓励竞争的政策,透过竞争机制全面普及资讯科技。
中国工业报:你是否认同工业设计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的法宝?
商品流通中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法则”。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底部,而R&D和销售在两端。R&D属于商品的创造,销售是品牌的推广;而制造只是从创造到销售的一个基本实现过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当然离不开工业设计。我觉得应该说工业设计体现的创新精神更贴切,设计研发是创新最重要的一环,这才是“中国创造”真正的精髓。
在创新方面,EVOC走了自己的路,深刻理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角色。我认为“中国创造”创新本质的关键是产品创新,通过加大在R&D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和推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工业设计的本质。另一个重要方面——品牌创新也不容忽视。现在EVOC EVOC的品牌价值很高,也属于工业设计范畴。
总的来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需要各方面的提升。但毫无疑问,工业设计是最有力的法宝。
中国工业报:记者接触了很多工业经济领域的企业家,发现他们更喜欢自称“实业家”,比如格力的董明珠,甚至提议国家设立“中国实业家奖”。你如何评价「实业家精神」?
陈志列:我是60年代出生的。你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吗?——实现四个现代化。如果你被称为“实业家”,我认为你实现了“工业现代化”。我的专业是理工科。从产品开发到公司成立,我一直本着“实业家”的精神工作。相对于其他行业,我觉得特有的“实业家精神”应该是“务实”。我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感觉不管哪个行业,最后拼的都是实力,是真的假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