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深刻认识推进两化融合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为工业化提供物质基础,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出应用需求;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得到了深化和加速,同时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从工作大局出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在传统产业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其次,推进“两化”融合,必须赋予产业发展信息时代的特征。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战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工业大而弱、管理体制分散、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低、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化的发展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有利于提升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全球配置,实现与世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接轨。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两化”融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审视工业化,避免简单地走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最后,推进“两化”融合,必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面很广。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从长远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推进“两化”融合的出发点放在促进产业发展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在工业R&D和设计方面,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在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以适应未来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短周期、柔性、环保的工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第二,工业生产过程。重点在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石化、机械、纺织等行业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实现设计、制造、测试全过程信息化。特别要重视机床、锅炉、电机、发电设备、内燃机等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建设,将信息技术融入这些设备,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智能化工具。积极倡导绿色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和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源、材料、水等资源消耗,加强产品循环利用,把所有产业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第三,企业和行业管理。推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各个层面的应用,加强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等环节以及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和客户资源的管理,推动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合理化,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产品流通。加快工业产业与物流业的对接,推进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实现精益生产和物流,实现工业产业与物流业的共同提升和发展。注重大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物流信息化连接上下游企业和社会物流,加快发展供应链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产业流通体系。第五,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业结合,倍增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长”和“宽”的工业经济。在工业领域,加快发展电力电子、汽车电子、机床电子、船舶电子、航空电子等新型工业应用产品。,加快工业由生产型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服务型制造转变。在服务业领域,推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的结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关注软件业、互联网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顺应现代经济技术发展新趋势。
第六,培育新一代产业军。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善工业行业人才结构,营造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工业产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劳动力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应加快培养各类领军科研人才和高级技工,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后相关劳动力的再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工业产业转移,既促进就业,又为工业化提供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