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黄明集团的1000块新型压力表将用于管道、泵等重要领域。压力表的准确与否将密切影响生产安全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压力表都是新制造的,而且都有出厂合格证,但所里的技术人员还是一丝不苟,按照步骤仔细校准。对样本进行随机抽样后,样本的所有数值均超出公差范围,无法正常使用。计量人员发现这一情况,立即与企业负责人沟通,企业立即进行补救工作,使企业挽回了数万元损失。
“这些不合格的压力表一旦投入使用,后果不堪设想。”明集团徐总监说。据许主任粗略估算,仅这1000块压力表就已经为挽回了近万元,实际挽回的无形价值无法估算。临行前,许主任握着研究所技术人员的手说:“你们真是我们企业的好帮手!”
相关数据显示,500强企业中约有一半集中在北京、上海等10大城市,其中北京以94家企业排名第一。江苏省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二,其中无锡入围19家,超过绝大多数省会城市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五,苏州入围13家,南京入围11家,显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企业的发展成就。今年以来,面对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趋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的严峻挑战,远东控股集团在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支持和帮助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应对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 紧紧围绕今年年初提出的“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创先争优、科学发展”的发展思路和各项工作目标。
康耐视和三菱电机将共同开发和设计康耐视公司的In-Sight视觉系统,使其可以集成到三菱电机的工厂自动化产品中。两家公司还将通过展览和研讨会合作提高整合水平。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三菱电机的工厂自动化客户将购买康耐视视觉系统,并快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
康耐视总裁罗伯特·j·希尔曼(Robert J. Shillman)表示,“康耐视的机器视觉系统早已在三菱电机集成到工厂自动化产品中,帮助产品实现机器人引导和运动控制系统的指令,实现一系列生产程序的自动化。”
通过此次合作,康耐视将大幅提升其视觉系统在日本及整个亚洲市场的销量。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分析了近两年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汇率、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制造企业的高成本。其中,2000年至2007年,职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12.3%。
为了减少上述成本变化的影响,许多企业都在寻找解决方案,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来提高生产率。
厦门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的掌门人黄对此深有体会。八月的一个大热天,坐在车里的黄感到很高兴。他脑海里闪现着北京ABB、法国施耐德、青岛泰科等国外名企的近况。
“现在制造业是深秋,但自动化行业还是春天。”黄转过头对《第一财经日报》说。近年来,各种不利因素的累积,让中国沿海制造业如履薄冰。而国内自动化行业增速喜人,与制造业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的经济形势非常困难。未来5到10年,继电器行业可能只有10到30家企业。”黄对感叹道。丁可是一家支持继电器制造商的自动化企业。2005年之前,中国的继电器行业经历了一轮淘汰,从400多家到目前只有300家左右,而且数量还在变化。
继电器是制造业自动化过程中的关键设备,通常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
黄认为,继电器行业的冬天将到来。“小工厂可能会被收购,有几千员工的企业往往会犹豫不决。几千人的大企业虽然有困难,但由于投入大,只要自动化能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一般一签合同就打90%的预付款。”
自去年以来,来丁可的继电器制造商数量显著增加。不过,黄对的成本还是很敏感的。从2006年开始,他逐渐将丁可的员工减少到目前的23人,只锁定了5家员工超过5000人的客户:厦门台松精密电子、厦门宏达发电、深圳欧姆龙、深圳泰科、宁波伏特,谢绝其他客户。
“业内有句话:没有自动化你会死,有了自动化你也会死。”黄说,由于汽车生产线价格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而且成本回收期超过两年,过去引进自动化设备的企业“死亡”案例屡见不鲜:丹东无线电厂、福州无线电厂...
因此,黄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个客户从他那里获得了一个量身定制的自动化方案,从而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他的竞争对手往往会紧随其后。
例如,施耐德上海公司找到丁可后,北京ABB很快就来拜访。竞争对手要看到对方的成功,才愿意开始。
台资企业厦门台松精密电子是丁可的客户。该公司技术部经理董烨表示,为了节约成本,该企业已将100多条生产线中的三分之一引入自动化,节省了数百名工人。他举例说,在公司引进的流水线上,进价只有300万人民币,但单线工人却从60人下降到不到5人。
与日益单薄的继电器行业不同,近年来迅速扩张的中国节能灯行业,对自动化既充满希望,又充满困惑。
厦门是中国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基地之一。厦门同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同致”)是大型制造企业之一。厦门同致董事长曹向记者透露,公司自主研发节能灯喷码打标系统和设备,原来400人的流水线缩减到40人。
曹认为,经过2007年的激烈扩张,国内节能灯行业主要企业有四五十家,但技术趋同,技术含量不高。今年产量已经超过需求,竞争非常激烈。
“这个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几乎每个节能灯企业都在呼吁自动化,尽可能节省劳动力。但是产品更新换代太快,行业特点决定了不太可能全自动化。”曹对说:
拥有5000名员工的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设备部经理黄先生透露,近年来,厦门的人工成本和物价明显上涨,而节能灯的价格几乎没有变化。引进自动化设备是大势所趋。然而,更新设备带来的问题是,许多企业无法承受自动化的一次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