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已连续11年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机电包装行业作为我国包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产值达3000亿元。
然而,在中国,机电产品包装是木材的消耗大户。每年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我国商品木材年产量的六分之一左右。尤其是
大型、精密、昂贵的机电设备和军工产品,需要高档甚至进口木质包装。然而,木材的利用率不到70%,造成每年高达300亿人民币的浪费。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我国产品出口每年因包装问题损失约500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损失约300亿美元。
农民在荒地、荒地、边角地等种植速生林。比种粮每亩可增收800 ~ 1000元。加工的单板层积材价值可提高三倍以上,强度可提高一倍以上。替代木材用于包装结构材料,减少木箱中的损耗和熏蒸等。,比木材每立方米便宜100 ~ 150元;回收农业秸秆每亩可增加农民收入120 ~ 180元,加工的农业秸秆板价值可提高3倍以上。代替木板做包装和围挡材料,每立方米比木板便宜50元左右。
积极推进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工作,不仅可以减少优质木材的砍伐,更好地利用速生材和废弃农作物秸秆,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包装保护强度,降低包装成本,意义重大。是一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利国利民的好事。这项工作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
电缆行业在中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从默默无闻到今天很不容易。然而,在这个与国外相比发展潜力尚待挖掘的行业,也有很多让电缆生产企业和用户头疼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电缆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线电视公司的新产品在一两个月内立即被他人模仿,大量类似的有线电视产品出现在市场上,这不仅给R&D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力,给用户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中国电缆行业整体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各种各样的假冒和盗版: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在中国随处可见,而且价格便宜,性能好。正版XP操作系统需要1000多套。除了政府机关和企业,使用正版操作系统的个人少之又少。当然,这种情况不胜枚举,各行各业都少不了。只要有利益就会有假冒,所以对于电缆行业来说,产品被模仿并不奇怪。
一般来说,被模仿的线缆企业都是小企业,往往缺乏打造品牌和建立营销渠道的资金。知名品牌附近的产品可以降低风险。因为这些模仿的产品用料简单,成本低,可以节省很多成本,尤其是一些靠概念炒作的知名产品更容易被模仿。同时,模仿者根本就不想真心做什么产品,往往“赚了就走”。所以大部分被模仿的产品是没有生命的,不会成为名牌产品,但是会让模仿者赚点钱。
其次,中国电缆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因为很多有线公司缺乏产品商标保护意识,或者平时不重视。
对于线缆产品普遍被模仿的具体原因,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线缆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很多用户的观念还不成熟,很难理解和区分同类产品的区别。他们往往认为名称和包装相似的产品机理“相似”,而模仿的产品价格相对要低很多,于是纷纷为模仿的产品买单,这就是所谓的“需求”;二是很多用户被仿品误导,以为是仿品,最后高价购买,也就是所谓的“高利润”;三是相关法律法规可能还不完善,监管不到位,让模仿者得以生存,这叫“宽松环境”;第四,一些被模仿的线缆公司在品牌建设和形象设计上存在偏差,甚至误以为被模仿的产品证明了公司的品牌在提升,更有利于品牌的快速推广。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公司很可能被模仿的产品拖垮。最后,他们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就是很多有线公司的产品被模仿了很多年。由于人力有限,很难采取措施全部打击,企业也无可奈何。一些有线电视公司的产品仍在被模仿,但公司不愿让媒体报道,以免用户因害怕买到假货而不敢购买该公司的产品。
市场上只要有一款线缆产品卖的好,不到半年或者不到一个月就会有很多类似的产品。为什么那么多有线电视公司喜欢跟风?因为很多企业喜欢别人给自己开路,不喜欢带头!说俗,喜欢捡便宜!就这样吗?“素质差”的观念束缚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虽然很多有线公司都在唱“跟随就是超越”,但真正能做到超越的公司并不多。反而很多公司是在跟随的过程中被淘汰的!
而且,为了捍卫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跨国有线电视公司不可避免地会利用知识产权来排挤对手。目前,许多外国有线电视公司已经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对付中国有线电视公司和抢占中国市场的一把利剑。
如今,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安排下,知识产权逐渐成为一国产业“技术屏障”和“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和“量”直接关系到线缆产业的创新空间和产业安全。知识产权的缺失和忽视,最终导致的不仅仅是产业经济利益的损失,还有市场的丧失、产业竞争力的倒退和对其他国家的长期依赖。
有业内人士指出,模仿之路很难长久。因为有些仿线缆产品的外观可以拼凑的很体面,但其质量却很难保证。
因此,如果模仿现象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给整个有线电视市场带来良莠不齐的局面,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不便,甚至侵犯他们的权益。现在因为相互模仿,结果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例子不在少数。当然,这也与企业竞争的趋同和相互借鉴有很大关系,一次一地的成功标准化模式被无限夸大,到处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