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安保投入8250万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飙升至1.98亿美元,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受911事件影响增至4.9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最终达到18亿美元。显然,每一届奥运会都刺激了安保的消费,刺激了安保经济的快速增长。
根据BOCOG透露的信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安保预算约为3亿美元,占奥运会总预算的五分之一,是仅次于基建预算的第二大预算。这部分预算将主要用于奥运场馆安保系统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门禁系统、实时控制系统和应急响应系统。
市场需求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大量资本的介入。这些资本介入的直接作用就是让安防产业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从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经销商、工程师到系统维护者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奥运会对一些上市公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卡卡、歌华有线、同方在内的上市公司中标了一些重要的奥运安保系统建设项目。这些项目一方面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长期或短期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与公司原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这些项目也将通过奥运会形成示范效应,帮助这些公司抢占迅速扩大的安防市场。
非奥运赞助商合作伙伴也抓住机会,擦边球营销层出不穷。例如,乐融集团利用奥运会迅速推出和展示新产品。2008年7月,乐融集团高端监控新品全球发布,拉开了监控技术全面升级的序幕,宣告了乐融全面掌握自主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安防行业的发展也随着技术创新而不断更新。“奥运会后,国内安保行业将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未来两三年内会有很大发展。”乐融集团董事长张能峰说。
张能峰也相信,“科技奥运”将推动更多的企业创新,促进中国整个安防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股“绿色风”。
他认为,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自然能源和绿色材料的使用。奥运产品应该追求节能降耗的设计,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安防产品使用中的辐射、噪音、节能等问题。可以预见,在未来,“绿色”将成为安防行业的焦点,更多节能、低噪音、低辐射的绿色产品将应运而生。
2006年,国内安防企业近2万家,从业人员近100万人,行业竞争开始日趋激烈。从而基本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安防产业基地。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安防企业集中,产业链趋于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其中,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安防产业带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安防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密集区,产品数量和品种最多;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三角,已经成为安防产品制造的重点区域。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北京、辽宁、山东、天津等地的安防产业集群。
然而,在机遇的背后,安防行业未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强劲的内需给安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安防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深圳市安全协会会长杨金才说。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相关原因:
首先,国内安防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其次,国内安全企业的R&D能力较弱,更多的是设备制造商,缺乏规划设计能力,缺乏整体安全解决方案设计能力。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安保规划设计,都是国外厂商参与的。国内企业(不包括军工企业)没有参与奥运会整体安保解决方案的设计,大多只是作为设备提供商参与奥运会的安保建设。
国内企业也面临着更有优势的国外厂商的竞争。中国加入WTO后,许多跨国证券公司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市场。例如,松下、三星、卡卡等。都选择把生产基地设在中国,在中国生产,然后销往世界各地。外国工厂
业务的进入对国内厂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国外安全巨头不仅产品质量过硬,而且品牌效应强。在高端市场,如金融、国家重点项目等,大部分还是采用国外知名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