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消息,今年将启动一批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不仅包括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和广东阳江的1000万千瓦核电站,还包括江苏溧阳抽水蓄能项目和四川金平至江苏苏南的±800千伏DC输电项目。国家还将投入40亿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
分析人士认为,为了促进内需,中国采取了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上述核电站建设和电网改造是拉动内需的一个方面,电网投资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加速。随着电网的完善和核电项目的推进,相关设备制造商(如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将得到大力发展。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曾表示,中国正在努力建设核电。从目前的进度来看,预计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根据天透谷的研究报告,按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计算,到2020年,我国核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7500亿元左右,其中设备投资约3400亿元。如果核岛、常规岛、辅助设备的国产化率分别达到70%、80%、90%,国内设备企业将面临至少2500元以上。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十项措施。据初步测算,到2010年底,实施上述项目将耗资4万亿元。其中,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城网改造、增值税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对电力设备行业和企业产生积极影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曾对世华财经表示,十项措施将进一步刺激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
“太空机器人将在人类探索和开发外层空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丁锡伦说。据悉,太空机器人主要分为星球(月球、火星等。)探测机器人和空间站应用机器人按用途分。空间站应用机器人可细分为空间出舱(操作)服务机器人(包括基座可固定在空间站外的机械臂、自由飞行的空间机器人和自由漂浮的空间机器人)和空间出舱(操作)服务机器人。丁希伦告诉记者,空间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在恶劣的空间环境中完成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如探索火星、水星等行星,建造空间站,进行空间实验,维修和维护航天器、卫星、空间望远镜等。,甚至维护太空安全。然而,“太空机器人与地球上的机器人有很大不同,”丁锡伦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要适应所处的太空环境,这也是太空机器人发展的最大挑战。”
丁锡伦告诉记者,我国对空间机器人的研究和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对空间机器人的预研投入了专项资金。随着我国探月工程计划和未来空间站计划的实施,相关的预研工作从2000年开始陆续开展。现在,一些初始原型(月球车、空间站应用机器人等。)已经问世,多项关键技术被突破,逐步进入工程样机研制阶段。
就世界而言,美国在空间机器人的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比如美国的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俄罗斯在这方面也很强。俄罗斯(苏联)研制的登月机器人Lunokhod1于1970年成功登月。加拿大在空间机械臂的研究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如加拿大为国际空间站研制的大型机械臂。欧洲航天局在空间站应用机器人和行星探测机器人的研究方面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中国经济条件、科技条件的提高和一系列大型航天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空间机器人的研究从20年前的浅理论阶段进入到现在的空间实用化研究阶段。”丁锡伦说。他认为,当今世界,各国太空竞争激烈,太空机器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我国空间机器人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起点比较高。神舟飞船试验和探月一期工程的成功,表明我国的航天器推进技术和遥感遥测等通信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丁锡伦也认为,我们的技术水平与美国、俄罗斯、欧洲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硬件开发的技术水平较低,如恶劣空间环境下机器人的驱动系统、传感与控制系统、能源、通信系统等。此外,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团队尚未形成规模,整体实力和水平,以及相关实验条件和经验仍显足。
“未来空间机器人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向,即提高机器人对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智能,发展多机器人和研究机器人能源,其中多机器人的发展是重点。”丁锡伦说。
丁锡伦告诉记者,通过在地球外的行星表面放置几个小型机器人,它们可以相互合作和交流,提高探测和操作的效率。而且,如果其中一个机器人出了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体计划的实施。此外,机器人可以互相做一些维护工作。丁锡伦还认为,将一个大型复杂机器人的功能划分给其他小型机器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太空探索的风险。
据了解,丁锡伦及其研究团队十年前就开始了空间站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并为空间站应用搭建了冗余双臂空间机器人协调操作的实验平台。2002年,他们开始研究一种新型的带轮子和腿的行星探测机器人。针对行星探测的复杂未知环境,他们开展了结构设计、机械本体设计、传感与控制、通信、能源与温度控制、信息技术科学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目前,他们已经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合作完成了原理样机的设计制造、月壤钻探取样器的设计、机器人系统通信和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并进行了各种模拟试验和初步样机试验。截至记者采访时,他们已经处于第三代样机的加工生产阶段。
“空间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空间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将在中国未来空间计划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谈及中国航天机器人的未来发展,丁锡伦告诉记者,下一步中国航天机器人工程样机的研制和试验仍然十分紧迫。未来三到五年将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要集合全国从事相关研究的优势力量,打响空间机器人研制的技术战役,建立由航天企业主导、国内相关行业各大研究所积极参与的空间机器人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