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如何做工业软件之前,我想说一个关于IT硬件的事实。很多人认为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是由微软和英特尔推动的。但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个人电脑能够成为一个产业的标志性事件是,1981年,IBM推出了开放式架构个人电脑(PC-XT),简称PC。有了XT总线,也就是IBMPC-XT主板上的扩展槽,复杂神秘的封闭计算机变成了一个基于事实标准的开放系统,各种功能板和外围设备可以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在一个标准下快速发展。反过来,这种发展也带动了主板以及主板上的CPU和内存快速发展更新。也正因为如此,半导体产业才能被强劲的需求所带动,摩尔定律才能成立,计算机的性能才能提升,更人性化的操作系统才能出现,个人电脑才能进入家庭,进而网络才能被推入家庭,人类社会才能迅速带入信息时代。
可以说,IT硬件行业之所以能发展如此迅速,完全是因为开放的架构和基于事实上的标准总线的架构。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软件行业领域。在用户端,无论是在企业信息化还是社会信息化市场,最常听到的词就是“信息孤岛”。最常听到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互联互通,如何提高数据的智能化;在构建应用的开发端,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何提高构建应用的成功率。软件领域的这些问题,在SOA(面向服务架构)出来之后就可以解决了。SOA的核心是面向服务、模块化和可复制。可以说SOA是软件领域的“PC-XT”。
在SOA的架构下,中国应用软件做的怎么样?国外软件巨头和中国软件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国外软件公司最擅长概括需求,所以做操作系统,做中间件,做数据库,做通用应用软件等等。中国软件企业最大的软肋就是不擅长需求的通用化和平台化。所以,虽然他们服务中国信息市场多年,拥有大量的行业资产,但与国外巨头相比,国内软件企业的软件仍然是弱小和谦虚的,我们仍然不擅长行业资产的固化、通用化和平台化。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软件业务基础平台”实际上是对应用软件常见内容的抽象和提炼。其功能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向下屏蔽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向上为业务模块提供标准插座,在底层保证它们的互联互通,相当于城市的地下管网和计算机的主板;第二,它也相当于信息大厦的基本框架。建造任何信息大厦,都不需要打地基,也不需要重新浇筑基础框架结构。第三,还可以提供通用的零部件,如整体木门、整体厨房、塑料门窗等。第四,还可以提供类似数控机床的柔性工具进行个性化开发,大大提高开发效率。
应该说,“软件业务基础平台”是应用软件领域的“核心”,目前国内软件企业完全有能力建设。有了它,软件企业自身将缓解高端人才匮乏的苦恼,快速发展;有了它,信息化将没有孤岛或孤岛,在未来的信息化进程中,软件业务基础平台也将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幸运的是,一些软件公司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相继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如浪潮经过多年的积累推出了“楼上”平台,不仅在自身内部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应用,在一些信息化先进的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也得到了应用,效果明显。假设国内应用软件市场1000亿,其中60%是开发成本。有了开发平台,可以节省40%的成本,粗略估算为240亿元。
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从战略高度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机会来加强中国的工业应用软件?我觉得“软件业务基础平台”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然而,到目前为止,“软件业务基础平台”在业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社会认知度也很低。如果企业的推广成本很高,效果会很差。以ERP为例。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它是哪些英文单词,甚至说不出中文学名的全称,但我们都知道它是用于企业管理的。另外,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家都开始搭建平台,未来的信息系统不会是孤岛问题,而是会出现信息板块和整体拆除的问题。基础业务平台的开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国内软件企业的财力并不是很扎实很好,但也只是够填饱肚子,投入有限,很难做出什么大气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