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而言,当前既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促进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又要重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及其面临的矛盾。
郑路认为,中国已经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但重化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加剧了资源的供需矛盾。据介绍,这种供需矛盾一直到今年上半年都比较大,直到最近才有所缓解。他指出,虽然国际原油和铁矿石价格下降,但中国资源长期短缺的状况没有改变。目前,中国工业的现状仍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重工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9%,而轻纺工业仅占31%,这是资源供需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人口的城市化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加剧了资源的供需矛盾。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人口只增长了14.35%,但能源、发电、钢铁、水泥的消费量却以双倍的速度增长。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会有周期性的变化,会成为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郑路认为,在这样的资源供给约束下,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是不可逆的,其结果必然导致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同时,由于下游企业产量普遍大于需求,企业产品提价空间不大。目前,中国机械加工和纺织行业的平均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高达85%左右,低至70%以下。两端的挤压让企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目前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郑路指出,随着中国“三农”政策的调整,近年来农民农业生产收入不断增加。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2007年国有企业平均工资增长了130%。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如果长期将工资水平保持在社会必要劳动力以下(即劳动力维持自身的再生产和下一代劳动力的再生产,同时支付购买必要生活资料的费用),将很难保证劳动力的供给。
郑路指出,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已经进入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阶段。在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后,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需要调整原有的低成本战略,培育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或者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并存。
据初步统计,中国有100多种产品,居世界首位。所以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小的。郑路认为,这与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政策有关。他说:“这就像设置了一道防火墙,将中国与世界金融危机隔离开来。”但他强调,更重要的是,中国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在金融危机面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西方国家舆论普遍认为,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中国有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郑路认为,从价值上分析,美国GDP总量的25% ~ 30%是由工业创造的。到2008年底,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仅达到美国的一半,即1.8万亿美元。
按照购买力评价,虽然中国和美国持平,但是中国的行业从业人数超过1亿,而美国只有2000万。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五分之一。
那么,中国的外汇储备靠什么?郑路指出,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是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顺差积累起来的。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
中国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一方面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因此,在“十二五”乃至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必须重点在航空航天、核能、造船、高速铁路装备、高性能数控机床、大规模集成电路成套等领域寻求突破。,而在这些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不断缩小。
他建议,未来几年和“十二五”期间,中国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郑路认为,即使没有美国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也会改变。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中国经济也需要进入调整期。
据介绍,自2002年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形成了生产和供应能力。2003年以后,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在25%以上。现在产业链下游需求减少,经济运行的特点迅速表现为电力供应过剩,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等等。中国经济周期进入调整阶段,产能的无限扩张将难以持续。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郑路指出,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应该“惠及所有人”,让所有企业都能渡过难关。在经济周期下降阶段,是我国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资源密集型行业,使生产要素向大企业集中的好机会。当前,有关部门应加快淘汰小火电厂、小钢厂、小水泥厂,推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把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这一轮结构调整必须着眼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不是让所有企业勉强维持。
第二,除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生工程建设,还要加大中国企业的技术改造。他赞成国家关于增值税转型的政策,因为这有利于鼓励企业更新设备。他指出,只有不断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才有可能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在新一轮增长到来时,在最先进的技术水平上实现扩大再生产。
第三,强化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研究表明,当前世界科技进步步伐相对放缓,实体经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前几年关于科技革命浪潮的宣传和知识都被夸大了。相关性分析表明,新科技革命三大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工程技术和新能源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没有取得革命性突破,这是科技进步相对放缓的重要特征之一。
目前国际实体经济放缓与科技进步步伐密切相关。因为实体经济找不到新的增长点,利润被摊薄后,大量社会剩余资本找不到出路,进而在石油、粮食等期货市场投机。可以推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由于科技进步放缓,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很可能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衰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