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去学习,去组织。”闵恩泽院士与中国石化公司全体科技工作者一起,创造和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石化公司科技工作的辉煌发展史。
从1983年的“用好国内1亿吨原油”,到1990年的“振兴石化工业,科技优先”,再到2006年的“聚焦主业发展,注重自主创新,搭建技术平台,实现重点突破”,再到2008年的“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推进器'作用”...25年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成就了所有石化科技工作者
25年来,中国石化始终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在石油石化科技舞台上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从“学习吸收”到“创新发展”的传奇。
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石化紧紧围绕主业发展,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组织科技攻关,努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建立了完整的石油石化体系:
——油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以“斜坡断层控砂、多次输导、相势控藏”为核心的陆相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形成了陆相隐蔽油气藏勘探和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两大核心技术,以及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水平井钻井和海洋石油工程等一批特色技术。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促成了普光气田的发现。“陆相裂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和“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形成机制与勘探技术及普光气田发现”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炼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清洁燃料生产、重油和高硫油加工、炼化一体化等特色技术初步形成。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技术可建千万吨炼油厂。已建成海南800万吨/年、青岛1000万吨/年两座现代化炼油厂。重质石油组分(ⅰ型)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工艺及催化剂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石油化工重大技术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开发的乙烯裂解炉、聚丙烯、乙苯/苯乙烯等技术已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大型乙烯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采用自有技术的比例大幅上升,自主和合作技术建设百万吨乙烯成为可能。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与磁稳定床反应产业创新集成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产业化应用,并于2005年获得唯一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现场钻井过程实时监控得到大力推进,数字化油(气)田建设进入示范阶段,石化企业生产装置基本采用集散控制系统;ERP系统得到广泛实施,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无缝集成。
——新产品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润滑脂已成功应用于神舟飞船和嫦娥探月卫星。改性沥青已成功应用于上海东海大桥、F1国际赛车场和国家体育场“鸟巢”。开发出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高性能、高附加值新产品数百种,其中“鸟巢”座椅采用中国石化公司研发的高性能聚丙烯专用料,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风采。目前炼油化工企业使用的“三剂”85%自给自足。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石化共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58项。共申请了11,605项国内专利和1,110项国外专利。国内授权专利7384项,国外授权专利460项,授权专利产业化实施率超过50%,为中国石化持续有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进步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断推动着中国石化这艘国有航母向前发展。25年来,中国石化公司业务总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石化已跃居《财富》世界500强第16位。
25年来,中国石化科技进步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项重大成就,都离不开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
1983年中国石化公司成立时,由于历史原因,科技系统存在人员分散、经费分散、课题分散、低水平重复等一系列问题。
1991年,中国石化建立了“十龙”攻关体系,组织科研、设计、生产、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力量,对具有共性的重大战略项目进行联合攻关。截至目前,已组织70多个重大项目攻关,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发挥了集团化优势,有效推动了石油石化行业的技术进步。
1995年,中国石化公司初步建立了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科技体制架构,称为“一个整体、两个层次、分工协作、综合集成”。1998年石油石化行业重组后,进一步完善为“一个整体、两个层次、三个体系”,并不失时机地并入北京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组建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形成了六个直属院服务企业发展、进入企业“大循环”的良性科技体系。这种“产、销、研”一体化体系保证了中国石化公司上市后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发动机台架试验是测试和确定石油产品燃料和润滑油指标的重要环节。多年来,石科院配备了与国际同步的台架试验设备,为我国燃料油和润滑油的生产、使用和质量升级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2003年,中国石化公司对炼油企业重复设立的研究所进行了撤销和整合,进一步明确了直属研究所的专业分工和直属研究所与企业研究所的职责分工。此后,直属研究所和企业研究所初步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三大技术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技术开发的集中度,进一步加大了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2006年,中国石化召开科技大会,制定了《中国石化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15年科技发展战略:“聚焦主业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构建技术平台,实现技术突破”,科技体系向“一个整体、三个平台、统一规划、集成发展”转变。
新的科技体制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石化的科研开发集中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石化加速向创新型企业迈进。2008年7月28日,中国石化被科技部、国务院SASAC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首批“创新型企业”。
25年来,中国石化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和重大进步,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你挑着担子,我牵着马,迎着日出告别夕阳,踏过坎坷的路,斗过磨难再出发……”闵恩泽院士在报告中用这句歌词描述了中国石化科技工作者不断克服困难,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坚持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
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人才。为加快人才培养,中国石化坚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九五”和“十五”人才培养工程,采取国内培训、选派青年骨干出国深造、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措施,千方百计培养科技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石化公司现有专职研发人员2.2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
经过25年的发展,中国石化已拥有6个研究所、4个工程设计单位、近40个各具专业特色的企业研究所,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12个联合研究所,建设了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专业齐全、设施配套的科研条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25年来,中国石化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研成果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机制。2007年科研经费达到58亿元,为科技工作者的研发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同时,中国石化公司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奖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实行目标考核奖励现金制、特岗特薪制等分配方式,加强科技后勤服务,为科技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这一切极大地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一位长期从事石化研究的专家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果我们的研究得不到好的结果,我们会感到内疚!”
中国石化公司总经理苏在2008年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衡量一个公司是否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不仅要看其经营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等指标,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R&D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