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行业的破坏性创新能终结ABB吗?

   2022-11-18 工业品商城111
核心提示:邱不久前走访了南方几个大城市,并结合现状,分析了企业不确定因素的几大成因。首先,企业面临的订单往往是不确定的。比如上海一家做笔记本天线的公司,11月初员工在加班,仪器不够用。随着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他们在12月份的订单很少,所以他们不需要很多仪器。其次,整个公司的财务运行是不确定的。金融的命脉在于现金

邱不久前走访了南方几个大城市,并结合现状,分析了企业不确定因素的几大成因。首先,企业面临的订单往往是不确定的。比如上海一家做笔记本天线的公司,11月初员工在加班,仪器不够用。随着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他们在12月份的订单很少,所以他们不需要很多仪器。其次,整个公司的财务运行是不确定的。金融的命脉在于现金流。银行收紧会让企业很难拿到贷款,别人欠的钱可能收不回来。第三,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有些朝阳产业非常看好,比如太阳能、TD。TD的未来是光明的,但是10年过去了,包括上海明凯在内的很多公司都死在了见光之前的路上。四是技术的不确定性,比如3G、TD-SCDMA、C2000、WCDMA三种形态。几年前,C2000由美国主导。这两年是WCDMA,那么未来的方向是什么?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上述不确定性是相互关联的。技术和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订单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因素,将面临危机四伏的局面。

邱认为,金融危机只是放大了一些企业内在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从他所从事的仪器检测服务领域来分析,那些重视租赁服务的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会冷静很多。在市场前景看好的时候,国内很多知名的大代工厂都是自己购买包括测试设备在内的固定资产。天津的一家代工厂一直很谨慎。他们2006年进入手机代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直比较合理。很多设备都是以租赁的方式结算的,那些自己购买大量设备的企业现在也很痛苦。企业没有订单,仪器没有用,工人那多。如果现金流不充足,我们就只能等着破产了!

现在,一家民中压电气成套公司正在到处挖人。而且这家企业雄心勃勃,剑锋直指国内中压成套产品的领导者。我不认为这个新人的大胆目标会在ABB引起太多关注,因为ABB绝对有让对手骄傲的资本。

ASEA ABB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由两家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国际企业——瑞典Arcia公司和瑞士BBC布朗博韦里公司于1988年合并而成。西门子以外的厂商从来没有被ABB人注意过。

仅在中国,2007年中国电气行业100强中,ABB不同产品线的厂商就有11家,而ABB主要竞争对手西门子的6家厂商和施耐德的5家厂商入围。事实上,国内五大公司作为一个综合集团都占据一席。这个时候把“结束”和ABB联系起来,不是危言耸听吗?

上世纪80年代,以ABB为代表的西方电气企业进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国有电气元器件和成套电气制造企业全部崩溃。与此同时,一部分民营资本从技术壁垒最少的微控元器件开始创业,另一批民营企业开始与外企共舞,成为其国内供应商。

上世纪90年代,一些积累了初步技术实力和资本的民营企业,把目光投向了成套电气设备领域,从技术壁垒略低的低压设备开始。仿ABB的MNS柜(编者注:ABB的注册商标,代表一种抽出式低压配电柜)是他们的首选。这并不太难。买ABB相应的断路器,模仿骨架和多功能板,安装各种元件组装的抽出式元件。市场上有一段时间充斥着MMS、MLS等山寨配电柜。我不得不承认MNS的仿制品比正品要粗糙得多。但因为满足了一些低端需求,他们并没有消亡,而是在这个生机勃勃的电器行业站稳了脚跟。

几年后,一些民营电器厂商开始在整机柜市场一路向上,从低压设备到高压设备市场。看到低压成套柜的渗透和混战情节已经上演,在中压成套领域再次上演。而此时,那些起步较早、逐渐成为品牌的国产成套厂商,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技术要求更高、诱惑力更大的高压、超高压设备。
1996年,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在风靡全球的《创新者的困境》一书中,他引用了小钢厂颠覆整合钢铁公司的案例来说明这一理论。

过去,世界上大多数钢铁公司都是从大型综合钢铁厂起步,业务范围从铁矿石开始,延伸到锻造产品。相比之下,小钢厂用电弧炉熔化废钢,工艺简单,使其加工成本比综合厂低20%。

起初,小钢厂生产的钢材质量很差,唯一的市场是用于混凝土加固的螺纹钢。综合类工厂,钢筋毛利率始终徘徊在7%左右,此类产品总产量仅占行业总产量的4%。而且因为20%的成本差异,集成工厂根本无法在这个低端市场与新进入者竞争。所以当小钢厂进入螺纹钢市场时,综合厂很乐意退出这个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他们重新安排生产线,生产利润更多的其他产品。

但当小钢厂与整合厂竞争时,成本的优势让他们满足于20%的可观利润,但当整合厂退出这个市场时,竞争只发生在小厂之间。此后,钢筋价格暴跌近20%。小钢厂竞争的结果就是降价了,难以维持生计,无利可图。

但小钢厂很快瞄准了上层产品市场:角钢、粗钢筋、钢丝。如上图1所示,在这个细分市场中,集成工厂可以获得12%左右的市场毛利。对于小钢厂来说,这个市场很有吸引力。于是,小钢厂和综合厂的战争在上层市场再次点燃,而这种竞争的结果和上一次一样。综合厂很乐意退出这个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相对于毛利率较高的产品,低端产品的投入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回报。他们重新安排生产线,生产利润更高的其他产品。

同样的情节在建筑钢材市场再次上演。小钢厂再次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成功进入钢梁市场。90年代,最后一家综合厂退出了钢梁市场的竞争。然后,在钢材市场上,剧情再次重演。到了2001年,小钢厂老大纽瓦克钢铁公司的市值让最大的综合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相形见绌,同样是综合制造商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已经破产。

在大多数行业中,最初的行业参与者为了保持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使自己的产品满足客户不断发展的需求,我们称之为“维护创新”。技术的提升往往快于客户需求的发展,而客户的需求有高有低。总有一些对产品性能不那么挑剔的客户,他们不那么关心技术带来的新功能。所以在低端市场,技术的提升迟早会远远超过客户的需求。这就给新来者留下了市场空白。新人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满足低端需求,就能在这个行业立足。这就是“颠覆性创新”的开始。

对于这种破坏,行业原有的参与者只能不断创新来应对。他们没有竞争低端市场的成本优势,追求更高利润的驱动也让他们没有竞争低端市场的动力。于是,产品差异化在某个特定领域逐渐消失,新进入者在蚕食,原有企业在步步后退,新老双方的竞争战场在步步升级。这样,“颠覆性创新”不仅为行业新军提供了崛起的机会,也让很多最成功的公司陷入危机和失败。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