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工业大而不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产值的8%,而发达国家约为40%。R&D投资占GDP的1.44%,发达国家平均为2.5%,美国为3.2%。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产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2007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16吨标准煤,但仍是发达国家的3 ~ 4倍。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不到7%,但煤炭、钢铁、水泥的消费量分别占全球的30%、26%、50%。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先于信息化发展工业化,走了一条从轻纺工业、加工制造业、重化工业到服务业的传统发展道路。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认为,中国是工业大国,但不是工业强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现实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工业化完成后再向信息化过渡的模式,这只会拉大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同时,中国的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条件不允许我们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我们要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与信息意义上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并不是互相排斥,“没有你的东西”,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资深信息专家姜奇平告诉记者,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建立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基础上的,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没有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就不可能淘汰落后产能,振兴装备制造业;没有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就不可能推动工业由大变强。
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点。中国传统产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生产方式粗放、增长质量低的问题。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提高生产和服务各环节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院安认为,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融合将对提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技术水平起到关键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虽然会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海成强调,航天科技工业数字化能力体系建设基于统一的集成框架,将信息技术要素与业务流程充分融合,形成支撑航天产品开发、支持产品设计、仿真分析、加工制造、试验测试的数字化生产线集成能力平台,全面提升航天科技整体素质和核心能力。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两化融合的坚强后盾。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奠定基础。信息产业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也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基础,因为实现信息化的手段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信息产业是发展信息技术和生产信息产品的母体。
发展信息产业,首要任务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中科院院士李国杰看来,两化融合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软件的发展;二是发展嵌入式电子产品和信息及网络化设备制造业;第三,发展网络服务。
发展信息产业,要努力提高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微软全球高级副总裁张亚勤认为,对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企业的CEO要懂信息化。企业是创新和市场的主体。政府提供支持,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需要企业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