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五业并举、两化融合”的战略思想将信息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如何实施两化融合,切入点是什么,成为了业内接下来讨论的焦点。专家认为,从我国传统产业的分布和现状来看,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可以成为推动两化融合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大部分工业软件主要依靠引进,价格较高。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两化融合和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如何发展我国的工业软件,进而推动两化融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行业软件,顾名思义,是指工业部门专用的软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嵌入式软件,可以细分为操作系统、支撑软件(嵌入式数据库和开发工具)、应用软件等。它们被嵌入到嵌入式系统中,以达到对各种设备、机器和系统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监控和管理的目的。另一类是面向各工业部门的专用软件,可以从产品研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流通、生产管理等不同环节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和控制,包括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工艺流程(CAE)、辅助生产计划(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
就工业软件对传统产业的推动作用而言,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日前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革命形成的钢铁、能源、材料、交通、制造等新的生产力,很大程度上是物质的、有形的、看得见的。而信息革命形成的新的生产力,如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各种软件,生产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各种工具,通讯系统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质的、看不见的和看似看不见的。其实工业革命形成的产业优势是硬优势,信息革命形成的产业优势是软优势。在信息时代,两种优势缺一不可。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两化融合既要发展硬优势,也要发展软优势。
他认为,工业软件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剂,也是软优势的体现。微电子技术和工业软件技术是使传统工业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生产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核心技术。没有工业软件,就不可能在工业化硬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信息化的软优势,也就没有两化融合。因此,工业软件在促进两个产业融合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我国工业软件的发展,既是两化融合的突破口,也是我国软件产业调整升级的突破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业软件和“两化融合”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加斌日前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业软件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剂,工业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也是推动软件产业调整升级的落脚点。工业是能够使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它不是一个通用的软件,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标是为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提供一个网络化、协同化、开放式的产品设计制造平台。
从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角度,作为“两化融合”的抓手,工业软件在中国软件产业和信息化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从我国工业软件发展现状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工业软件主要是从国外进口,高昂的价格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两化融合”和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据悉,我国工业软件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周说,在2007年《中国信息年鉴》介绍的几十个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中,很少有作者论述该行业工业软件的现状及其与行业信息化的关系。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总产值约为4800亿元。其中嵌入式软件为1028亿元,但大部分用在数字电视、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等产品上,涉及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工业软件很少。因此,工业软件的落后和缺乏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两化融合”和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网数字仿真技术研究所综合方案室副主任安凝日前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力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行业,在信息管理和人力管理方面具有中国特色。此外,电力信息化发展迅速,产品需求、信息流等相关基础可能会频繁调整。因此,本地电力软件在了解行业需求和提供系统维护服务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而国内软件企业技术积累薄弱,技术开发实力薄弱,工程管理经验不足,导致软件产品水平普遍低于国外产品。
关于中国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周认为,根据工业软件的特点,发展工业软件必须促进两类专家的合作。各个行业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往往认为工业软件的开发和生产不是发明、技术创新,而是科技成果的软件。因此,他们往往在某种程度上鄙视工业软件,不愿意投身其中,从而影响了工业软件的发展。事实上,工业软件也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对生产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具有极佳的经济效益。它绝对需要一流科学家和一流工程技术专家的参与。促进工业软件的发展,必须鼓励、激励和推动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专家和软件专家组成研发团队,共同开发工业软件。
浪潮集团副总裁、齐鲁软件集团CEO王柏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们的软件企业要抓住中国巨大的产业市场,大力发展软件应用基础平台,通过标准推广、产用互动、企业合作,大力推进中国应用基础平台的产业化。
中国工业软件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在应用和推广方面,需要中国企业自身的推动。针对上述我国工业软件发展起步较晚,主要依靠国外引进的情况,我国企业有必要引进、吸收、消化关键技术,同时迅速国产化,从而发展国产工业软件。
在流程制造业和离散制造业中,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钢铁行业属于流程制造业,其工业软件建设经验值得借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自动化促进中心副主任齐永新日前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钢铁工业信息领域,宝钢、武钢、鞍钢等企业吸收消化了引进的MIC码技术,不仅自主开发了自己的产销一体化系统,而且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自主创新技术。
此外,在软件供应商方面,中国的自主软件制造商,如上海宝信软件、北京红河谷、湖南师陀和创智,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齐永新告诉记者,这些企业的产品以钢铁企业MES为核心,向上延伸至ERP,横向扩展计量检验测试功能,完善国产工业软件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