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领域,软件产业正以其独特的渗透力广泛服务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子制造等行业的应用领域,以及工业自动化、工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等管理领域,都能感受到软件的力量。
软件以其特殊的功能,正在履行着时代赋予的特殊责任——“两化”融合的“粘合剂”。IT企业如何开发出贴近行业用户需求的有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传统工业企业如何利用工业软件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传统产业?软件企业如何突破瓶颈,走向高端成为下一个达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软件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脱胎于制造业的软件公司,如宝钢的宝信、一汽的祁鸣、中石化的盈科;第二类是生产通用软件的公司,比如金蝶、用友。第三类是高校研究所走出来的软件公司,比如东软、浙大网新、浙大中控等等。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竞争,这几种模式哪一种更能凸显优势?
宝信软件高级专业技术总监吴光宇告诉记者,第一种模式是将原来“大而全”的企业内部信息和自动化技术资源和业务进行分解,整合成一个专业的软件公司,从而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并与母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服务关系。这种模式已经表现出相当的市场合理性和差异化优势。
但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认为其发展有一定局限性。IBM咨询服务部工业部门合伙人涂白松认为,这类软件企业仍将以母公司为主要服务对象。毕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每个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一些信息被竞争对手掌握。
武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顾丽萍认为,从信息化的成功率来看,第一类项目的成功率较高,因为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业务流程再造的逐步推进,否则“硬着陆”往往得不偿失。
QAD管理软件公司首席顾问王伟告诉记者,第一类软件厂商有一定的对口性和专一性,他们的优势是对母公司非常熟悉。然而,正是这种熟悉性限制了其向其他市场的进一步扩张。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模式局限性很大,产业化程度很低。
至于第三类公司,孔众科技集团党委书记秋枫表示,这些公司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对较多。
可以看出,三类企业各有特点:第一类软件企业具有行业的专业背景,积累了多年的服务经验和先进的IT技术。但由于其对母公司的依赖,限制较多,市场化发展较为缓慢。如何平衡母公司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消除可能是母公司竞争对手的用户的疑虑,是其考虑的重点。营销能力弱和“靠山”的负面影响是这类企业必须弥补的两大“短板”。
第二类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不具备行业优势。如何专注于某个行业,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其发展的重点。至于第三类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更有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对更多。而如何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技术成果,满足行业需求,才是需要考虑的重点。
那么,工业软件企业应该如何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自动化促进中心副主任齐永新告诉记者,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市场机制。工业应用软件除了一些通用的功能外,还涉及到生产、制造、质量、成本等方面的功能,与行业的特点密切相关。没有市场机制的企业,即使拥有优秀的人才和长期积累的行业知识,也很难推出优秀的软件产品。
顾丽萍认为,无论是哪种模式,明显的行业技术特征和与技术的融合是一个成功的工业软件企业的必备要素。此外,他认为不同模式的软件公司在产品上各有优势,如果优势互补合理,就会构建一个双赢的平台。太极企业信息系统事业部副经理赵金元认为,交叉重组或合并将是更好的发展模式。看来工业软件企业要想做强,唯一的办法就是真正了解行业,挖掘潜力。
工业软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工业软件产品的开发会因为要求更贴近行业而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软件产品。应该如何发展?其实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二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就开发过程而言,从宏观上看,需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开发。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告诉记者,工业软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往往涉及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科学家或技术专家的直接和长期介入。所以,没有“专家”的直接参与,仅靠软件人员是写不出工业软件的。他建议,为了推动工业软件的发展,需要鼓励科学家或工程专家和软件专家组成研发团队,共同开发工业软件。
从微观上看,要求企业在产品开发前进行调研,了解工业企业用户应用的重点,提高开发的可靠性,满足企业信息化的要求。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颖告诉记者,公司在工业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产品设计、过程控制、管理水平、工具支持四个方面提升产品可靠性,确立了“应用研究-系统分析-应用开发-测试验证-优化设计-工程实践-后评估”的技术解决路线。
追根溯源,软件开发的最终结果是软件人才的培养。软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行业软件开发人才不仅要懂软件,还要懂行业,这就需要院校、行业企业、软件公司、行业协会的互动,共同搭建一个培训平台。
赵金元认为,专业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基础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软件的知识,还要培养行业知识和对现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他建议通过内部培养、与行业专家培训、项目培训等方式提高人才素质。
通过一系列采访,记者了解到,在众多工业软件企业的R&D团队中,只有少部分是计算机专业人士,其他大部分都有工业工程知识、自动化等专业背景。这些企业通过多专业人员的直接融合拓展视野,同时通过各种培训和传、帮、领的模式培养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业软件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工业企业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是工业软件的最终使命。那么传统工业企业应该如何利用工业软件等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呢?“信息化不是配菜,不是装饰品,而是增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信息化标准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咨询委员会主任杨天星道出了实情。
很明显,一个企业要么拥有几台电脑的网络,要么就是信息化,要么最后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就是信息化。真正的信息化是渗透到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程建设中。从产品设计到市场营销,从过程控制到计划管理,从降低成本到节能减排,这些环节都能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何浩然告诉记者,宝钢的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走在同行前列,归功于信息化建设和工程建设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企业信息系统要集控制、运行、规划、管理、优化于一体,确保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设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快速反应和响应能力,使企业的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何浩然说。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建议企业解决以下问题:企业的行业特点和业务特点是什么?哪里需要用信息技术来推广企业?如何定义使用信息工具帮助解决我们企业存在的问题的优先级?IT和人力资源如何支持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