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制造产业三大“瓶颈”亟待解决

   2022-11-22 工业品商城147
核心提示:“中国再制造产业已经具备市场、技术、政策等有利条件。在当前国内外能源紧张的压力下,再制造将成为中国的朝阳产业。”许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进口设备就达一万亿元。由于设备维护技术的差距,国外的机械设备可以用40年,而中国可能只用20年。如果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再制造工程修复,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200多斤的

“中国再制造产业已经具备市场、技术、政策等有利条件。在当前国内外能源紧张的压力下,再制造将成为中国的朝阳产业。”许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进口设备就达一万亿元。由于设备维护技术的差距,国外的机械设备可以用40年,而中国可能只用20年。如果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再制造工程修复,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200多斤的发动机的箱子,只断了一个承重柱,厂家就把整个发动机报废了,整个产品的附加值全没了。事实上,如果把这个零件拿去再制造,用不到5%的材料消耗就可以修复。”而许在为目前企业的资源浪费痛心疾首的同时,提出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三大瓶颈: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人力资源缺乏、批次优势。

以许为例:济南公司作为一家从事汽车发动机及其他零部件再制造的外国公司,从美国进口消防车的二手发动机进行再制造。结果这些发动机一进中国就被当成“洋垃圾”没收了,企业还被罚款。

据许分析,目前国家按照制造业政策管理再制造,使得企业受到政府具体政策的影响。比如增值税的问题,解决不了。如果增值税税率为17%,从事再制造的厂家基本没有太多利润空间。比如企业要对一台二手发动机进行再制造,而发动机上的定数是不能更改的,再制造后生产出来的发动机就不能像正常商品一样流通。另外,国外把旧产品送到中国再制造,就像“来料加工”。而目前国家的政策是把它们当做“洋垃圾”来对待,从而堵住了国内从事再制造国外零部件企业的进货渠道。

“总体政策很好,但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健全。当然,这是一个逐渐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许说,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后,循环经济法正式实施。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已经批准了14家企业作为再制造产业的试点,以了解哪些政策需要调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高金基教授表示,我国设备管理和维护专业人才匮乏。他说,现在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复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当前的高技术维修和再制造不是简单的更换零件、修补等过程,而是工程机械、自动控制、材料加工等交叉学科。所以需要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再制造本来就又脏又累,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做。”许说,再制造过程的第一步是对废旧机械设备进行回收和清理,清理过程中有很多油腻,让很多年轻人打退堂鼓。此外,目前的工资制度也不合理。国外维修工工资比操作工高,而国内正好相反,这也制约了国内再制造行业聚集人力资源。

“废品收不回来,企业再制造生产没有批量优势。”许说,中国大量的废旧机械设备,要么被回收进钢厂,提炼成最初级的钢锭,要么流向农村,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要么成为固体废物,被掩埋。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