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端应用对连接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比如电子设备的传输速率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大流量数据的传输和交换,连接器需要高速传输和数字传输。为了节省设备空间,减小设备体积,需要集成越来越多的信号,如常见的电信号、微波信号、光信号、高压信号、功率信号等。变成同一个连接器,并且要求所有信号都能独立传输,互不干扰,这就决定了连接器信号传输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明显。电子产品的小型化也要求其匹配的连接器小型化甚至小型化。比如手机、MP3等便携手持数码产品,对连接器的小型化要求更高。通常,传统连接器的触点数量和规格是不变的。如果用户需要改变触点的数量和规格,他们必须切换到其他连接器。模块化连接器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模块化允许用户根据实际需要加载相应的功能模块,以满足不同的信号传输需求。这种组合模块允许用户在同一个外壳中组合不同的触点排列,可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为了满足新的要求,连接器产品正朝着小尺寸、窄间距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此外,表面贴装、复合和嵌入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连接器的尺寸和形状变得越来越小。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连接器的技术创新加快,连接器的设计水平和加工手段也大大提高。业内专家表示,半导体芯片技术正在成为各层次互联中连接器发展的技术驱动力。例如,随着0.5mm间距到0.25mm间距的芯片封装的快速发展,I级互连(IC器件内部)和II级互连(器件与板之间的互连)中的器件引脚数量从数百根导线增加到数千根导线。压配接触技术广泛应用于圆柱槽插孔、弹性扭销、双曲面线簧插孔连接器,大大提高了连接器的可靠性,保证了信号传输的高保真度。盲配技术使连接器构成了一种新的连接产品,即推入式连接器,主要用于系统级互连。它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电缆,安装拆卸简单,便于现场更换。而且插入速度快,分离平滑稳定,能获得良好的高频特性,适用于航天器。连接器的组装技术正从插入式安装技术向表面安装技术发展,未来的趋势是向微组装技术发展。使用MEMS将是提高连接器技术和性价比的动力。
生物特征传感器和阅读器通常集成到批量电子产品中,例如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DVD、移动电话、USB存储器和硬盘等。,以防止这些文件在被盗或丢失后被非法用户读取。其他重要的应用包括公共管理、移动交易(如电子商务或邮政商务)、在机场和医院对患者病历的控制等。
基于生物特征监控系统的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在图像显示、反应速度和数据处理方面表现优异。指纹传感器在分辨率、有效面积的获取、可靠性、坚固性、体积、价格和维护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NIST(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标准规定,“好的”指纹图像的分辨率应该高于500dpi(每英寸点数)。现在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是光学法,使用一个传感器或一组CCD(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还有电容法。电容是更简单的器件,因此非常适合容量有限的便携式仪器。用于指纹采集的最新一代传感器不需要手指与仪器有实质性接触,从而避免了之前指纹采集遗留的指纹造成的干扰,这种干扰会改变指纹读取结果。2004年从意法半导体衍生出来的公司Upek开发了一种称为TouchChip的有源像素电容传感技术,可以提供最佳的信噪比和图像质量。与之前的电容传感技术相比,它还可以确保图像不受寄生效应的影响。它的感应区域由一个二维的像素组组成,每个维度由两个相邻的金属电极组成,它们通过一个保护罩与用户的手指和周围环境隔开。这些电极形成一个散射电容器,它的电场线分布在硅表面。当手指的皮肤处于传感器的感应区域时,会干扰其电场的电场线,从而降低两个电极之间的有效电容。皮肤表面的波动可以通过电容减弱的程度来检测。
目前,虽然生物识别传感器的单价已经低于五美元,但为了进一步降低其价格,奥地利Nanoident公司开发了一种由聚合物半导体制成的光学传感器,比其同类硅半导体传感器便宜得多。使用这种传感器,可以制造出柔软灵活的指纹扫描仪,并嵌入智能卡中。每个传感器有256个50μ×50μ像素,生成图像的分辨率为250dpi。
虽然手掌静脉识别是一种不太常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但它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它通常与指纹识别一起使用,以实现更高级别的安全措施。其应用包括人员识别、人员进入控制和使用电子收银机保护金融交易等。富士通公司开发了一种利用近红外光确定静脉形状的技术。原理是在静脉中流动的血红蛋白吸收波长为760nm的近红外光,所以这种非接触式技术非常可靠和安全。复制和伪造静脉结构图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位于手的组织内部,并且需要血液流动来构建图像。富士通研发的这项技术使错误接受率低于0.00008%,错误拒绝率低于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