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通用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2022-11-24 工业品商城105
核心提示:从1956年新中国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开始,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国外技术封锁、设备封锁的条件下艰难起步,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在前20年的发展中(1958-1978年),我们主要致力于军用和专用计算机的研发,面向军事和科学计算的需求,专注于“两弹一星”等尖端武器的研发,服务于“三摸工程”,专注于解决特定领域的需求,开

从1956年新中国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开始,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国外技术封锁、设备封锁的条件下艰难起步,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在前20年的发展中(1958-1978年),我们主要致力于军用和专用计算机的研发,面向军事和科学计算的需求,专注于“两弹一星”等尖端武器的研发,服务于“三摸工程”,专注于解决特定领域的需求,开创了计算机研发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先河。

1979年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管理局(以下简称总局)的成立,使我国计算机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脱颖而出,以服务“四化”为目标,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1980年,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首次明确“抓应用,促发展”是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总方针,率先确立了计算机工业发展要面向市场,用市场出一番事业的市场理念,加快了中国计算机工业的起步进程。在总局设立了“软件部”和“应用服务部”。30年前对产业结构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超前的。1978年总局成立时,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从北京直属企事业单位、地方国企和研究所抽调了一批优秀干部,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DJS100系列和200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开始被社会各界使用。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人才。当时,郭、等专家和院士,以及电子工业部15所、32所,都是我国系列计算机设计的参与者。通过“748工程”,北京大学王选、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孙卫东、邮电部杭电522厂、孔昭元、电子工业部山东潍坊电脑厂等同志牵头组织设计研制了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结束了我国印刷业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光与电的技术变革。这个优秀的团队是中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开拓者和最早的应用者。这个由该部负责的项目,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是我国计算机行业首次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举措和成功范例。

1979年总局成立后,我们组织了我国通用计算机的选型工作,同时与国防工业局、国防科工委进行了军用计算机的选型工作。我承担了具体工作,组织原电子工业部15、32、738厂参加。在充分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与国际主流模式相适应的对外开放之路。当时,电子工业部和航空航天部分别提出了对通用计算机的选择意见。经过各方面专家的充分论证,国家最终确定电子工业部提出的“两个微型”(模仿NOVA计算机和PDP/VAX计算机)和“两个微型”(兼容Intel和摩托罗拉)为我国通用计算机的重点发展型号系列,从而确立了我国通用微型计算机和小型机的发展要与国际主流计算机兼容,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事后证明,产业发展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正确决策对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极其重要。兼容国际模式,开放发展才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根据市场需求,总局还确立了优先发展微型计算机产品的重点方向,使我国计算机产业结束了20年的萌芽期,真正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总局及时组织了主流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和规模化生产,并根据重点行业用户的需求,配备了丰富的配套和应用软件,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我们认识到并开始强调计算机的发展要国际化,坚持出口导向,希望更多地了解国际社会和全球IT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我们工作的起点。作为我国IT产业的主管部门,时任总局副局长的郭及时提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开放方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战略。

为加快工业建设,1981年,国家计算机工业局划归电子工业部,成立计算机工业管理局,集中统一管理产、供、销、人、财、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新的组织有利于集中资源,合理配置,做大事,有效加快了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自80年代初以来,我们一直以发展国产0500和0600系列微型计算机和DJS100和200系列微型计算机为重点,同时着手建立覆盖全国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更加重视软件和硬件。强调以应用和市场需求为主导,实现“一条龙”,打造完整产业链,引导全行业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在此期间,我们成立了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中国计算机系统工程公司、中国软件技术公司、中国机房设备公司和中国计算机租赁公司等。,促进了产业结构从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制造向软件、应用和信息服务并重,软硬件协调发展,产业与应用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同时,覆盖全国的“四网合一”,包括咨询、服务、培训、维修等。,便展开了,即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80年代,计算机行业管理部门还牵头成立了中国计算机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中国信息行业协会等20多个部门。它高度重视并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在政府、企业、机构和用户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报告》,指出电子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要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四化建设和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轨道上来。我们必须优先重视电子和信息技术在社会所有领域的应用;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入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为主体的轨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学两套本领,不断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1984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局,不仅改变了部门名称,而且从发展的角度强调了软件与应用、信息与服务的重要性。

为了加强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从1984年起,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电子工业部专门设立了支持计算机应用的国家倍增计划,并安排专项贷款资金支持计算机应用,进一步强调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对我国传统产业改造、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以及对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发展的渗透、加速和倍增作用。

“七五”期间,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12个计算机信息系统重大项目,涉及银行、电信、铁路、能源、石油物探、外贸、冶金、钢铁、机械、民航等诸多领域。组织重点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家12项重大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同时,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基同志亲自成立了由两个委员会(经委、科委)、两个部门(电子工业部、机械部)、一个办公室(国务院电子应用办公室)组成的“联合办公室”,集中研究计算机应用工作。“联合办公”先后开展了全国旧机床数字化改造、炉窖改造、利用微型计算机推广应用CAD技术等专项应用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计算机行业在计算机普及应用、CAD和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这些努力,原电子工业部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装备部门”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部门”;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渗透面最广,与应用部门和行业的巨大凝聚力和亲和力。在此期间,有关工业部门组织开发了与国际市场兼容的主流180系列小型机,主要服务于电力、通信、铁路、冶金、石油、石化、钢铁、水利、金融、医疗、教育、军事等领域,引导更多的IT企业从事软件与应用、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提供,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1988年成立机电部,既是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产物,也是国家领导人重视计算机与应用相结合,突出机电一体化的产物。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