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新的电子工业部重新组建,计算机司再次更名为“计算机和信息化推进司”。这是又一次重大的观念变革,确立了计算机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1993年,由电子工业部牵头,金桥工程、金卡工程、金门工程相继启动。1994年初,金税工程启动,明确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并多次报告和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战略选择。与此同时,我国电子产业从单纯的工业制造转向硬件、软件、应用、服务并重的新型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的应用被提升到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推进跨部门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的高度。1993年,电子工业部牵头组织实施了首批“黄金”系列四大信息化工程,不仅为解决当时困扰中央领导的金融、财税、外贸、出口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兴市场。更重要的是,它拉开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序幕,使中国在继续完成农业机械化和工业自动化的同时,抓住了信息化革命的新机遇,成功实践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第一批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四金工程”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经济信息网络。一是为金融电子化、税收征管现代化、海关外贸电子商务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同时,把电子产业从自我发展提升到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此后,电子信息产业任重道远,不仅要加快自身发展,还要努力提高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贡献和支撑能力。为支持国家金卡工程建设,我们组织企事业单位,积极研发自动柜员机(ATM)和各种POS机,新成立华胥智能卡和金融自动化设备公司,从无到有,独立组建中国智能卡产业。截至目前,这支新的产业队伍已有近3000家企业,10多万产业大军,支撑着国内85%的智能卡市场,为推动ic卡在各行业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部还成立了国家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为了解金卡工程的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持。先后成立了国家智能IC卡产品检测中心、信息安全产品检测中心、RFID电子标签产品检测认证中心等机构,努力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广大用户。
实践证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具潜力的高科技手段,广泛普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因为如此,上世纪90年代末,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方针。2000年国务院发布18号文件支持我国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1999年国务院发布5号文件“打造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支持通信运营产业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更加强大,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国内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年销售额和出口量居中国各行业之首,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新世纪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计算机行业在90年代初率先进入市场经济。1994年,国家取消了计算机产品的进口审查制度,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失去了国家政策的保护,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计算机产业造成了沉重的挫折,但同时也使中国计算机产业在全球开放市场大潮中占得先机。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寻求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曾经,行业内外对这一政策的导向有许多异议,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是正确的选择,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产业在整个信息产业中最早的开放,成功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九五”和“十五”十年间,中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计算机产业获得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国家信息化建设所开辟的广阔市场和应用需求与日俱增,直接反哺了计算机和软件业的蓬勃发展。产业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门类之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全行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贡献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