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计算机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2008年上半年,我国生产微型计算机6649万台,同比增长23.2%,其中笔记本电脑4798.8万台,同比增长33.3%,占微型计算机的72%。2008年上半年,笔记本电脑出口额为347.1亿美元,同比增长32.8%。
软件业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石。2008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099.1亿元,同比增长32.4%。在中国软件产业的收入构成中,软件信息服务增长最快,1-7月累计收入780.8亿元,同比增长44.7%,占软件产业的比重为18.5%。其中,软件出口和外包服务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88%;软件产品收入1821.7亿元,同比增长31.2%,占软件行业的43.4%;系统集成收入879亿元,同比增长27.6%;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599.8亿元,同比增长32.1%;软件出口额达到49.5亿美元,同比增长45%。软件企业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软件基地发展迅速,特别是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软件基地的收入总和已经占到全国软件产业总销售收入的75%以上。
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国家出台了18号文件等产业政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中国芯工程”成效显著。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达到65-90纳米。新建集成电路生产线已形成产业规模,0.13μm大规模生产工艺,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我部支持和组织的北京SMIC和上海展讯公司研发的数字图像处理芯片和TD-SCDMA移动通信3G核心芯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Linux、3G移动通信、集群通信、数字图像、数字视听产品、数字3C产品、智能卡等R&D和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电子企业坚持“走出去”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努力探索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联想成功收购了IBM的PC部门,国际化发展。华为、中兴、海尔、海信等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和R&D机构取得积极进展。企业“走出去”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为国际化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坚持联合互动,打造完整产业链。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消费电子技术的相互渗透,产品结构发生了调整,各产品类别之间的融合互动趋势日益明显。2000年,我们率先提出大力发展数字3C产业,提出了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通信运营业要在互联网范围内打破传统的生产和使用关系,共同形成更加完整的互联网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观点。我们提出了观念变革和发展模式创新的理念,及时提出“转型”的概念,引导整个行业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和新的市场形势。2001年,我们率先成立了数字3C产业联盟,后来又积极成立了TD产业联盟、移动多媒体产业联盟、RFID产业联盟等。,在国内外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变化,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实现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信息产业的要求,我国应围绕国家发展的各项战略任务,做好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工作。
我想再次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应用和服务必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和落脚点。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我国目前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至5倍,有时甚至以牺牲绿色生态为代价,迫切要求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迫切需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迫切需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改进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公众的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努力建设高效、负责、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过程中,需要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渗透和倍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