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RFID)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物体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技术具有可读写、可重复使用、耐高温、抗污染等传统条形码所不具备的优势。数据处理不需要人工干预。
虽然已经在门店使用了十年,但是传统的条码技术还是有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无法反映产品属于哪一个批次,在货架上的停留时间,无法一一识别产品;而且读取条形码信息时,需要手动将读卡器对准商品,或者让商品通过内置读卡器的机器。总之,在用户眼里,条形码的反应是比较慢的。
在这种情况下,射频识别技术应运而生。当产品标签可以包含更多的信息,当产品标签足够智能,管理者只需按下电脑按钮就可以调出所有产品的库存记录,RFID技术的便利性就一目了然了。而且这样创新的结果是,人工盘点失误造成的损失会降到最低,同时也减少了店铺因扒窃而遭受的损失,对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有利。
这种新技术让零售商和供应商变得极具价值,因为它可以获取大量关于用户需求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商家迫切需要的。相信随着标准的统一,成本和价格的降低,电子标签会迅速普及。事实上,RFID技术已经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应用。目前,个别品牌的家用电器已经配备了RFID读卡器,以指导用户更好地清洗、储存食物或烹饪。
实践证明,电子标签是有效和实用的。如果顾客买了一双鞋,鞋上的电子标签可能会记录他买鞋的时间、地点和费用。未来,同样的电子标签还会存储买鞋后的其他信息。比如买家在哪里穿过这双鞋,甚至多久换一次鞋带,脚有没有臭味?
然而,RFID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带来隐私侵犯的问题,隐私保护组织对此感到担忧。他们认为,如果零售商不打招呼就引入这项技术,一些不愿意开放购物习惯的顾客会受到惊吓。当然,更多的客户欢迎RFID技术。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组织者需要密切监控食品供应的每个环节,包括运输。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对生产、处理和运输进行监控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专家预测,最多10年后,每一件商品都将配备一个微芯片——这些微芯片将不断向几乎所有地方的射频阅读器报告商品的变化,如货场、货架、停车场等。,而管理者可以了解这一切。
RFID技术促进销售转型是大势所趋,各国都做出了响应。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初步调查结果,从2005年到2007年,制造企业在电子标签上的总投资达到约50亿美元,在RFID技术基础设施上的总投资达到30亿美元。日本开发了一种可以同时读写条形码和电子标签的阅读设备。平台厂商也在产品中预置了电子标签的标准驱动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