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中国的水资源同样稀缺,而且充满商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水资源供应出现了问题,稀缺性在增加;第二,进入中国城市水务项目的外资日益增多,其盈利动机迟早会与中国市场的价格承受水平相冲突。
数据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只有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同时,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多南少北,少东多西。除了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也严重影响着中国的水供应。
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有着巨大的水市场,水资源的人为短缺无疑增加了水市场的机会。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一年前在中国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我看好中国的水资源行业。我在世界各地旅行过几次,我去过的一些城市现在已经因为水资源的流失而消失了。中国也迫切需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其中蕴含着宝贵的投资机会。”
罗杰斯领先于许多雄心勃勃的国际水务巨头。全球三大水务公司威立雅、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时代水务公司无一例外都将中国作为其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通过特许经营、BOT模式、TOT模式、控股、合作等方式进入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个城市的水务市场。与此同时,其他与水相关的跨国巨头也在“淘”中国,如西门子、陶氏化学、通用电气、ITT等国际知名企业,它们往往活跃在中国的水市场。ITT是全球最大的流体技术设备和系统供应商之一,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重点污水处理工程。
对于外资高溢价买水项目,拥有控制权的地方政府往往双手支持:一是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二是为当地引进了外资;第三,现在水价没有上调,老百姓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谁也不知道会给未来留下什么隐患。资本是逐利的,外资不是做慈善的,它付出的高溢价最终会在生意中收回。
分析中国水市场的情况,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中国水市场的规模将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宏观投资机会。中国的水市场将越来越市场化,这意味着水资源将按照稀缺性来定价,资源价格改革的大趋势也将包括水资源价格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