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60%的机电产品直接或间接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这三大经济体深陷衰退,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通过其他市场弥补出口损失。增加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更加困难。
调查显示,金融危机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行业的影响正在逐步传导和蔓延,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从加工贸易到一般贸易,从外资企业到国有民营企业,从中小企业到大型企业。从不同出口主体的影响程度可以看出,不同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明显不同。从事低端加工制造的“作坊式”企业是重灾区,其次是R&D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制造企业。拥有自主品牌、R&D能力和初步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的营销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商务部机电科技产业司司长张继表示,多年不遇的经济危机既是现实的挑战,也是一定的潜在机遇。机遇存在于回应中。只要政府和企业应对得当,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抓住机遇,制定系统的规划和战略,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为下一轮发展奠定基础。
专家指出,中国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逆转。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在世界上所占份额相对较低,产品结构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度互补,因此还有较大的国际空间。机电产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机电行业仍会有产能过剩的压力,企业有扩大出口的动力,仍是我国增长潜力最大的出口商品。
张继表示,2009年,商务部将采取七项政策措施保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增长。
一是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相关政策,综合运用出口退税、进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手段,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大型成套设备、高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二,聚焦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协调解决企业在应对危机、开拓市场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促进出口结构优化。重点为有实力、有订单的企业提供接单、履约、售后服务、安全收汇全过程服务。
三是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汽车出口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开展技术研发、测试检测、产品认证、信息服务和培训等平台建设。以基地为载体,以产业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建立与20个重点国家的双边技术合作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是加大重点市场推广力度。分行业组织重点企业在重点国家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支持企业参加新兴市场展会,开展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支持企业发展海外营销网络,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与海外商务机构共同收集经贸信息,为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良好服务。
五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出口融资难。引导融资担保机构积极为中小出口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扩大出口信贷政策的融资规模;积极引进符合条件的境内外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营短期保险。
六是推动大型成套设备走出去。进一步完善信贷、保险、结汇等鼓励大型成套项目的政策措施。探索政策性出口信贷、商业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资金的混合融资方式,充分利用双边政治、外交和经贸机制,积极支持重大装备制造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大型成套设备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