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强调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要求在高效清洁发电、UHV输变电、煤炭和金属开采、天然气管道运输、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重点项目,依靠实现关键产品的有针对性的国内制造;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行业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
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重视由来已久。该规划对2006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意见》进行了强调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三大亮点:
首先,它强调依托重点项目推进装备国产化。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对这一项期待已久。目前,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推进,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带来了重大技术装备需求的大幅增长。
其次,对基本组件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中信建投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董亚光指出,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整机强、零部件弱”的格局。比如工程机械国内企业已经做到了整机世界领先,但是发动机、液压件等关键零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如果国家能够支持一些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相信促进作用会很明显”。
三是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重组。余爱斌表示,目前,GE、西门子等国外装备巨头已具备总承包、集成、R&D、制造等综合服务能力,但国内大部分装备企业仍以制造甚至简单组装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如果政府通过行政协调推动行业联合重组,对龙头企业通过外延收购做大做强极为有利。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既立足当前困难,又着眼行业长远发展,提振了行业信心,得到资本市场积极响应。2月5日,沪深两市机械板块上涨明显。虽然午后大盘震荡下跌,汇通能源、北人印刷机械控股有限公司等。依然强势涨停,西北轴承涨幅超过5%。
专家指出,设备自主化是这一计划的最大亮点。机械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堪称维系国计民生的“机床”。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发展程度,还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是世界上唯一集R&D、盾构机设计、制造、施工于一体的复合型企业。其地铁盾构机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价格约为进口盾构机的2/3。公司董事长陈彬说,到目前为止,除了上海隧道股份可以由中国人贴牌外,国内的盾构机都是由美国罗宾斯、德国赫里克、日本三菱等国外公司制造的。而合资企业生产的盾构机关键零部件都是进口的,不仅对国内上下游产业带动作用不大,而且这些项目往往受制于国外供应商供货不及时、技术和服务存在“瓶颈”,甚至不得不让国外供应商漫天要价。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超过一半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依赖进口。大部分市场如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设备、汽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都被进口产品占据,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每年的外贸逆差高达数百亿美元。
陈彬认为,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大有裨益。预计未来几年我国主要装备制造业将建成几个大集团,实现关键领域国产化,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
“振兴计划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预计公司自航式全回转起重船、节能环保型场桥等产品将明显受益。”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管同贤说。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郑建华说:“当前,装备制造业国产化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科技研究,而是市场培育。该计划最令人鼓舞的部分是提出建立首台国产设备使用风险补偿机制。”
近年来,上海电站集团在电站设备自主创新领域攻坚克难,在常规核电岛等发电设备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初步具备应用基础,价格远低于国外同行。但国内用户还是倾向于选择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产品,不愿意“吃螃蟹”。除了对国产设备的偏见,不认可,不愿意冒险,国家缺乏税收优惠,加速折旧等政策支持也是重要原因。
专家表示,规划鼓励重点项目使用自主产品的重要性在于,一些国内企业有能力生产制造大型设备,但一直没有机会参与,许多项目经理倾向于选择国际产品,因为他们看重国际巨头的实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和使用规划中提出的首台国产设备机组的风险补偿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中信建投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董亚光表示,“虽然国内重大技术装备在某些领域与国外同行还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并不是致命的。首台(套)设备风险补偿机制的实施,至少为国产设备进入重大项目提供了机会,使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进步,进入良性循环。”
上海电站集团总工程师袁建华表示,近年来,上海电气投入巨资,在60万对水冷汽轮发电机和核电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的研制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最担心的是有技术没有市场。方案提出对使用首台(套)国产设备的企业给予风险补偿,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期待相关细则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