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这是计划的最大亮点。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装备自主化不仅关系到装备制造业本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发电设备、重型装备等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低档数控机床、中低档大型工程机械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大型石化通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档大型工程机械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蔡伟慈说。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装备自主化的具体措施,如依托高效清洁发电、UHV电力改造、煤炭和金属开采、天然气管道运输、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实现关键产品的有针对性的国内制造;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行业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建立首台国产设备的风险补偿机制。
近年来,中国虽然在推进装备自主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在国内很多大型项目的设备招标中,国产设备往往因为不可信而无法中标。
如果第一台国产设备不能被信任,国产设备制造商就得不到实践的机会,技术水平也无法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就会拉大。因此,这个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使用首台国产设备的风险补偿机制。
关键基础零部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这次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另一个亮点是,明确提出要提高基础支撑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蔡伟慈说。
振兴规划将基础零部件从“发展主机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改为“坚持整机发展和基础配套水平提升相结合”,基础零部件首次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零部件、加工助剂、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业内企业认为,改善基础零部件对推进设备自主化意义重大。中国虽然能生产很多大型设备,但一直没能解决关键部件的问题。一些重要的轴承、液压元件、高压容器等。长期以来一直进口,导致企业利润大量流失。
蔡伟慈建议,关于进口国外零部件,对国内已经可以生产的零部件进口免税,国内暂时不能生产但有主机需求的仍免税。在R&D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对基础零部件技术研究给予资金支持或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或者相关部门可以联合高校等科研力量,重点突破高端液压元件、轴承、发动机的发展难题;同时,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资产重组或并购组建若干大型基础零部件企业集团。
“‘调整’是振兴的基础和保障。这个规划的第三个亮点,不仅仅是立足于当前的困难,更是着眼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它要求在促进结构调整中提高整个装备工业的竞争力。”蔡伟慈说。
据介绍,虽然中国装备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工业积累的矛盾也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充分暴露,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弱,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企业集团大而弱。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中重大技术装备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部分。装备制造业对于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