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保增长的主力军,装备制造业作为我省第一大产业更是责无旁贷。一季度,全省下大力气做好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帮助100家重点企业、1000家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做好营销工作,解决运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此同时,国家“促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效果也逐渐显现。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装备问世,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增强,可以提振应对危机的信心和显示实力。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出目前国内最大的海陆两用3兆瓦风力发电机组,首批到达上海。3月20日,首架吊装成功;TBEA神变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世界首套UHV 1000 MVA、1000千伏世界一流变压器产品成功投运,安全运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沈阳鼓集团自主开发了国内首台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
2月,北方重工集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签署了总价值4870万美元的采购合同,将提供20台带式输送机和一套取样系统,其他几个大项目正在洽谈中。目前公司手里有128亿的合同;大连大高阀门有限公司中标秦山方家山核电项目和福建福清核电一期工程核阀门合同,总金额6000多万元。目前手里的合同是2亿元,是国内最大的核阀门生产企业。沈阳远大集团在手合同220亿元,增长22.2%;沈阳三一重工集团新增订单6.5亿元,同比增长200%。部分重点行业生产快速增长,为装备制造业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在过去的十年里,污水处理行业的工业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质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污水处理厂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此外,总体处理能力也在迅速增加。目前有1400多个污水处理厂,估计到2010年将增加一倍,达到3000个左右。目前污水处理能力约为8000万吨,2010年将超过1万吨。所以一个质变会带来整个行业资产的变化,一个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质变。第二个方面是设施的规模和布局。从过去比较大的污水处理厂,10吨、20吨,现在逐渐建成小型污水处理厂。这也是自然现象,大的先建,小的后建。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如果从空间分布来看,以前是点状分布,现在变成了空间网络布局。这种改变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区域层面,如果行业的比容量在增加,污水处理厂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行业,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规模越大,效益越好。在过去,它是由单个工厂形成的。现在如果可以区域整合,从单个工厂的规模优势变成多个工厂的集体优势,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其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个行业成熟吗?它的标志是什么?其标志是中小型污水处理厂,成为行业的主体,是行业从建设期结束进入运营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比如美国有1.5万座污水处理厂,现在已经比较成熟,工业化发展程度很高,75%以上都在0.5万吨的水平。比如德国,100多万人,但不到50人。10万以上的话也就300多一点,大概就是这个水平。所以中小型污水处理厂也是行业本身成熟度的一个标志性指标。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服务区域和人口基本上是从城市向城镇扩展,尤其是东部。这种扩大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个是运营服务和高效监管,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运营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数量较多,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法律统一规定了。陈吉宁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以后要修改这个东西很难。首先,不同规模的水厂采用的是同一个标准,这是被误解的,其成本和带来的收益有巨大差距。采用同样的标准是不合理的,但是不考虑投入产出效益。二是监管。如果按照现行法律要求的监管级别,推广到这么多污水处理厂,是没有办法监管的。如果实行监管,成本太高。这种监管的成本不仅中国负担不起,发达国家也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监管成本。所以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运营,建设之后如何监管的问题。运营阶段之后,行业对技术和成本的整体要求在增加和升级,对行业本身的要求也在提高。再次,由于一个地区的污水处理厂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以进行比较,可以建立该地区的运营绩效的标杆。跨区域比较往往是不可能的,但区域内是可能的。竞争压力会加大,所以从服务拓展的角度,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促使如何考虑监管、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问题。
目前的性能状况如何?目前有1400多个污水处理厂,到去年第三季度,日处理能力约为8500万吨。建设部给出的数字是有问题的。基本平均运营负荷率80%左右,重点城市和大型略好,87%左右。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每立方米的化学需氧量减少约0.25公斤。这是基本数据。中国的管理水平,在这么多污水处理厂中,建立标准化ISO标准体系的不超过10%,管理差异非常大,服务也需要标准化。所以从整个行业的表现来看,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个提升空间对行业以及自身发展都是有利的。因此,由于数量带来的这种质变,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有三种发展趋势。
第一,提升行业整体业绩成为当务之急。行业的内部绩效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所以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有专门的项目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行业管理绩效体系。
第二,服务已经成为我们行业的核心任务和环节。这和发达国家是一致的,基本上服务业占整个环保产业的比重,设备、投资、施工占50%左右,中国目前估计占10%左右。所以有这么大的空间,内部结构调整面临从建设到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带来行业的区域整合,自身行业发展也成为政府监管的双重需求,需要行业整合。行业本身的发展,竞争力的提高,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也需要这样一种融合。整合要看行业现状,最重要的还是投资方。污水处理行业基本不是技术驱动,是投资技术驱动,比电力行业差很多,所以是资本驱动。目前,污水作业的主要类型是多样化、多极和地理分散的。没有一个经营主体可以在国家层面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还是股份公司,都有多元化的形式。所以基于资产的整合机会,这个不容易。这是我们面临的困难。但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看世界范围内的资产整合,英国早期做得比较成功。它首先解决了一体化的问题,然后解决了市场化的问题。意大利最近完成了整合,它也是数万个污水处理厂的所在地。该公司以这种方式整合了不到40个地区的集团。我们国家是先市场化,再整合。这是从行业的结构来看的。
有必要做这个整合吗?比如美国就没有做过这样的整合。深层原因是什么?有必要做这样的整合吗?中国的情况和美国可能还有很大差距。差距本身就是中国的污染问题比美国严重。中国的污染问题不需要单一的点源污染控制方案,而是迫切需要一个区域性的解决方案。如果中国没有区域性的环境治理方案,就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二:第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密度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对这种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我们做更加细致和全面的管理。其次,是在太空。不幸的是,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在空间上是重叠的。这种重叠要求我们国家不仅要建污水处理厂,还要同时考虑点源和非点源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如果不这么做,会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治理后水质没有改善,你会对点源治理失去信心。这个问题不是发生在点源,而是老百姓不理解,政府也不理解,所以会提出非常不合理的要求。举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有些地区,无论污水处理厂大小,是否需要,都要进行一级A处理,值得我们深思。如果面源问题没有解决,可以在还存在哺乳母猪,随意排放的时候,花一点钱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农村污水的问题,实际上农村生活污水在污水排放总量中占很小一部分,不是治理的重点。但是现在大量的资金投入进去,运营和服务的问题解决不了。它带来了什么?整体的浪费。它解决不了环境问题,最终会给行业带来危害。这是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的情况不是一个点源就能解决的。从中国的环境压力来看,压力越大,整体解决的呼声就会越大。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强烈。需要同时解决区域问题,而不是单独解决城市点源问题。这是从环境本身来说的。
从技术角度来说,过去水工业发展非常缓慢。真正的技术发展是在最近十到十五年,主要是材料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规模的经济效益在瓦解。以前污水厂越大越好,但是需求量大成本更高。所以现在要平衡建设成本。由于技术的进步,最近十年整个行业建设规模的成本一直在下降。减少带来的一个趋势是,规模小对效益不是不好,而是效益在提升。这种改进带来了哪些变化?过去这种中心大尺度的空间逐渐发展为群体空间,这是从技术角度的要求。此外,一些新的技术要求也在推动这种分散式群体污水处理设施的出现,一是污水回用,二是营养水的循环,这也有利于小型群体污水处理设施及其出现和应用。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现在技术发展非常快,用水量越来越难预测,也就是水量的变化越来越突出。今年预测的水量不会是五年后的这个水量,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家庭结构的分化,规模变小。这带来了什么问题?甚至未来的需水量预测和排水量预测也越来越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也要求污水处理厂尽可能小型化,这样投资效益才会好,投资的不确定性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所以从技术角度和投资效益角度,我们都不想一次建一个大的。同时,如果预测错误,会带来很多问题。所以从技术、社会结构变化、投资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小型化的长远优势就在这里。小型化、去中心化带来的变化是监管和运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