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贺表示,智能配电网具有可控性、灵活性(实时分析)、可靠性、自愈性和经济性的内涵和特征。对于电力客户来说,智能电网不仅可以帮助电力客户自动节能,还可以实现电力客户出售剩余电量。对于电网运营商来说,智能电网还可以实现更加优化的控制,降低电网的维护成本。
除了智能电网技术,UHV科技也受到关注。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UHV。1000 kV晋东南-南阳-荆门UHV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安全运行100多天。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UHV电网将基本建成,届时输送电量将达到2亿千瓦时以上,占中国总装机容量的25%。
对于是发展UHV技术还是智能电网技术,业内没有达成共识。
赵贺说,UHV技术是解决电力传输效率的问题,而智能电网技术涵盖发电、输电、配电、需求侧等各个环节。UHV可以理解为“开源”,智能电网可以理解为“节流”。智能电网和UHV应该同时并行发展,两者并不冲突。UHV的发展可以满足我国远距离输电的需求,智能电网的发展可以使我国电网更加灵活、经济、可靠、安全。然而,赵贺认为,如果发展智能电网,应该更加重视配电网。在他看来,输电网一旦建成,就相对稳定,配电网的要求就复杂得多。
根据赵贺的描述,未来智能电网将根据用户对电能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需求来供电。电网的扩展、维护和运行是灵活的、优化的和有计划的,具有灵活的需求侧管理和用户驱动的增值服务市场,协调地方能源管理以及分布式发电和可再生能源与大规模集中发电的完全融合。然而,虽然中国目前具备发展智能电网的条件,但也存在一些困难。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从最初的科学研究到逐步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赵贺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主电网结构还存在一些缺陷。配电网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配电网结构比较薄弱,制约了供电能力的提高;配电自动化应用范围小,实用水平低;配电网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完善,配电网相关术语缺乏统一和规范;配电网基础数据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有待提高。
据了解,目前我国发展智能电网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技术、管理和政策上的配套问题。“例如,智能电网是一个更灵活的电网,这意味着当前的电网标准应相应调整。”智能电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谈到配套政策时,赵贺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峰谷差试点的技术研究,需要国家电价政策的配套支持。”
目前,智能电网确实存在一些技术问题。赵贺说,智能电网涉及五项非常重要的电网技术的发展——大容量电力存储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灵活电力潮流控制技术、高度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调度技术。他认为,发展智能电网技术,下一步是研究智能配电网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实现电网的自愈控制。研究分布式发电并入配电网的运行控制和保护技术,优化输配电各环节的协调调度;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实现电能质量控制和灵活分配,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