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发展智能电网,主要是考虑到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即一次能源的不足、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和供电能力等。然后是环境问题,即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自然环境。
但在中国,由于国情不同,发展智能电网的动力也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要发展智能电网,首先要满足电力需求。在中国,目前75%的装机容量来自煤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很小,而电力需求每年以10%至15%的速度增长。自2005年以来,三年内新增装机容量3亿千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电力负荷快速增加。这种情况下,更强调的是网格的安全性。但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各地都有共性。大家都认识到,发展智能电网可以更好地改善电能质量,保证供电的经济性,更好地节约能源。“胡雪浩分析了。
“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下,建设我国智能电网对于促进节能减排、展低碳经济,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因此,它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赵江和说。
国外专家认为,未来的智能电网必须满足"坚强"的定义:在电网发生重大扰动和故障时,电网仍能在不发生大规模停电的情况下,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仍能保证电网在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条件下或人为外力破坏下的安全运行。具有确保信息安全的能力和防止电脑病毒破坏的能力。
在我国虽然对智能电网的系统研究较晚,但在智能电网相关技术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电力传输领域,许多研究应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在积极探索。
结合国际电网技术发展方向和我国电网发展特点,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组织开展了新型能源接入、特高压输电、大电网运行控制、数字化变电站与数字化电网、灵活交直流输电及储能、电网防灾减灾与城乡电网安全可靠供电、电网环保与节能等方面的研究,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引领电网发展的科技成果,在特高压输电技术、电网广域监测分析保护控制技术、电网频率质量控制技术、稳态/暂态/动态三位一体安全防御技术和自动电压控制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胡学浩表示,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进特高压电网、“SG186”工程、综合调度支持系统、资产生存周期管理、电力用户信息采集系统和电力通信建设,为建设强电网、加强优质服务奠定坚实基础。目前,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正式投运,特高压系统和设备运行平稳,充分验证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的技术可行性、设备可靠性、系统安全性、设计施工方案的先进性和环境的友好性,实现了我国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特高压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的重大突破。
2007年,华东电网公司启动了先进调度中心、统一信息平台等智能电网试点项目。目前,先进调度中心一期工程已通过验收。2008年,上海电力公司开展了智能配电网的研究,重点是智能电表、配网自动化、用户交互。此外,2008年,华北电网公司还在用户端推出了数字表等智能电网相关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