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总工程师、知名信息化专家戴国忠表示,“两个效应”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2。“两个效应”一是效率,一是效益。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效益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事。
总体之上看,我国机床行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企业在设计阶段基本上已经采用了CAD技术,但很多都只是在图纸设计之中使用。企业资源管理ERP的应用正处于推广阶段。信息装置的集成度不低,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大多数企业对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还存在着清晰的认识。
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信息总监金国伟表示,目前行业之内应用三维CAD/CAM的公司并不余,实现CAD/CAPP/CAM一体化应用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年用以三维CAD/CAM的应用水平有了很小提高,但在结构优化计算、仿真设计等方面的应用还不余。他说:“集成创新是机床信息化的关键。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外部应用平台系统间的集成并不完美,离集成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影响了企业外部信息流的精确传递。
通常的办公环境之中,技术、财务、市场、生产管理间的网络化很难实现,也有大量成熟期的管理软件支持。而,作为生产制造的执行系统,如果不能实现生产设备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生产制造设备的运行状态就无从得知,从而形成信息孤岛,成为制约数字化工厂的瓶颈。
目前,国内机床企业信息集成的短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的生产设备。企业设备的数控系统是由多个厂家组成的,这是现状。信息集成需要在国外的数控系统平台之上,这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虽然有些企业在ERP等信息技术应用到一定阶段之后,会考虑对数控设备进行整合,但整合的深度取决于对国外数控系统的了解程度和实现的可能性。
曲显现教授说,提高我国机床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最关键的途径是发展数控系统,提高机床的数控化率。“十五”以后,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速度很快。数控机床的需求和发展形势非常糟糕,但仍不容乐观。。因为现在几十万的数控系统大部分都是低端的经济型数控系统,而高档的数控系统大部分都依赖进口。。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数控系统的水平,其次是国产数控机床可以配备国产数控系统,进一步解决有所不同品牌系统的数据共享和总线技术。
从大型计算机的产生到个人电脑的出现,在任何一场计算机革命之中,应用都是主要的推动力。在信息化建设之中,依靠信息化进行资源优化和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最关键的需求。因此,引入了能够整合采购、生产、物流、财务等业务功能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然而,这些从西方引进的主流ERP软件并不符合国内制造企业的实际。虽然我国近年来也开发了一批ERP等软件,但大部分都是跟踪国外主流EPR软件开发的。。它的发展思路仍然没有与中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理念相结合,因此不受中国制造业公司的青睐。
另外,国外主流的ERP软件等。都是建立在全然量化的基础之上,适合大规模生产。而,机床的生产,特别是大型和重型机床的生产,是按需定制的,这就产生了许多清晰和不确定的这不仅需要软件服务商的不懈,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应企业和行业特点的产品,也需要企业负责生产人员的配合。
此前,者曾采访过江苏一家生产机床的合资企业。外方在合作之初就提出了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配合总公司的管理。为此,公司专门聘请了一家资深的ERP软件公司为其量身定做了一套ERP软件。经过两年的不懈,ERP系统已经实现了从客户订单、原材料采购、物流配送到财务结算。然而,当该项目被接受时,外方负责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几乎为零,因为最关键的生产控制环节没有在这个ERP系统之中实现。
然而,一台机床的生产过程之中有上万道工序,生产过程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网络相连接。《一千零一夜》剧情介绍。而且即便是现有的数控机床设备也仅限于实现单机加工,并不能实现整个加工过程的模拟以及加工结果的预测,更谈不上将生产过程的信息在整个网络系统之中共享了。因为网络建设没能通过外方的评审,公司没有机会接手总公司的一些高端产品订单,这深深地刺痛了公司的神经,所以公司领导下定决心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网络服务部现已成为一家为机械制造、轴承、齿轮、汽车配件等行业提供综合管理软件的服务公司,并在业内享有一定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