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工程涉及多个行政部门目前,根据《建筑法》和《建筑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工程设计和施工资质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这样建筑智能化的所有单项工程资质都需要由公安局取得、消防、电信、广电和建设部门的审批有望改变,有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统一系统实施。同时,管理的手段将从控制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规范市场公平竞争,需要调整和完善现有政策法规,促进建筑智能化发展。
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新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度相关。
中国工程建设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大量的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和投入使用,随着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的建设项目将会不断涌现。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预测,2010年全国建筑面积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到2020年,中国将新增各类建筑约300亿平方米而且,智能建筑在我国新建建筑中的比重还将继续增长,因此建筑业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另外,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腾飞,也预示着建筑智能化领域更广阔的市场正在到来。
总承包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现代智能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技术范围很广、综合来说,如果没有统一的设计和全面的集成,就很难保证系统的完整性,也很难实现这种统一设计带来的功能提升和扩展,以及集成管理和服务给用户带来的先进性和便利性。
同时,集成商本身在技术上也会更加专业和全面,与设备厂商的关系也会更加简单,对设备厂商的依赖也会逐渐降低。
从国内众多大型项目的服务经验来看,大型综合性智能化项目的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还需要解决方案提供商帮助挖掘更多智能化应用的需求,需要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整体规划意识的指导下发现并满足这些需求。
未来的智能建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要想通过IT手段实现智能建筑的应用创新,就应该超越工程设计、实施等单一层次。如果没有IT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引领客户 需求,这样一个智能建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价值和意义都值得商榷,更不用说开发了。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功能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为使用而建立智能、不同的规模需要不同的功能系统。因此向多元化发展,呈现不同类型的:智能写字楼、智能化体育建筑、智能化医疗建筑、智能化学校建筑、智能住宅建筑等。
建筑智能化技术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独立发展到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技术
建筑智能系统,从最初的子系统独立到建筑智能系统的集成,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系统集成在一起,形成信息集合、具有资源共享和优化管理等
根据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中国现有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达到700多亿平方米。据2006年建筑年鉴统计,2006年建筑业总产值达40975亿元。
与'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效果明显的智能建筑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2006年达到238.5亿元,预计2010年前保持20%按照上述增长趋势,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61亿元。
在2012年,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区将在未来三年内稳步发展,到2012年,将实现工业化、住宅、公共建筑面积将从91.3、288.3、100.91亿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105.93、334.50、117.08亿平方米。未来几年,建筑智能化行业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09年的预测-2012年,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产值将保持平均20%以上的增幅。
粗略估计,从事智能建筑实施的企业至少有3000家,产品供应商近3000家,具有智能工程承包资质的约1100家。
截至目前,还拥有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设计甲级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一级承包资质、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的3A企业只有29家。
在中国从事建筑智能化业务的外资企业主要有西门子、江森自控、IBM、霍尼韦尔等,这些外资企业主要是生产和销售产品,他们多是将产品销售给国内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所以建筑智能化业务并不突出。
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参与厂商包括少数国际厂商和大量本土企业。目前市场集中度很低,国内建筑智能化业务收入超过1.3亿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为16.58%未来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大型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标大型建筑智能化项目的能力越来越强例如,2006年,同方股份中标新CCTV楼宇智能化项目。
根据汉鼎咨询的调查,未来像央视这样的大型建设项目会越来越多据世界建筑师协会预测,未来10年,全球超过一半的大型智能建筑项目将位于中国。
对于未来的竞争格局,由于建筑智能化市场处于成长期,未来行业集中度会逐渐提高。低端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较小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会被淘汰。高端市场的增长会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但会对进入者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未来,一些资本实力和技术能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将能够充分分享行业的增长,实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