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证券研究员刘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目前约30%的能源消耗来自建筑。 大酒店里打开空调开关,每个房间都热气腾腾,很多城市居民楼的楼道灯也在没人的时候长亮着。 点亮……建筑产品的节能潜力显然是巨大的。
润宝精细化工于去年9月宣布,将全力进军节能建材市场。 他们向投资者解释并描述了一个场景:中国建筑总量430亿平方米,每年新增20亿平方米,其中95%属于高能耗建筑; 28.5亿平方米,仅占16%。
中国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也相当迫切:2010年,所有城市建筑(无保温设施的老房、计划改造的)节能率要达到50%,特大城市和部分城市将率先达到65%
目前,中国至少有300亿平方米的建筑需要改造。 即使每年新增20亿平方米的新面积,也有10%用于改造。 每平方米改造成本100元,年收入200亿元。 ,建筑节能企业的施展空间有多大可想而知。
“但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不少海外企业已经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刘博提醒道。
经常出差的刘波,每次入住酒店都会留意房间的空调系统。 “高档酒店几乎看不到国货,霍尼韦尔、特灵、大金等品牌比比皆是。” 别以为这些品牌只是一些空调设备,说不定整栋大楼的自控设备也是他们的。”
“建筑环保材料”的开发生产也是国外众多企业的挚爱。 巴斯夫、拜耳、陶氏化学、瓦克、亨斯迈、3M等耳熟能详的品牌都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目前,其外墙保温材料和高分子化学品在国内新建和改建建筑中得到应用,海外企业的整体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
西门子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建造了两座节能建筑。 项目建成前开展了密集的宣传活动:双层玻璃以减少冬季能源/热量损失、节水系统等。
电器制造商总裁也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一些跨国公司是唬人的,刚从别人手里收购了一些子公司,就马上表示,公司在建筑能源领域有几十年的经验。 效率。 拥有一流的团队和众多的专利。
某跨国公司与一些地方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当地政府的建筑物为改造案例,设计了一些测量方法来衡量节能情况。 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此举加强与政府的密切联系,还可以轻松地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他们想要的人脉,从而在日后的大型建筑订单中分得一杯羹。 这在海外公司的业务运作中就可以看出。 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