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公司)是随着大飞机公司中国商飞在上海的成立,由中航工业、在沪两家企业、上海电气( 集团)总公司与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合称“中航商业发展”),然后扎根上海,肩负研发飞机制造行业最前沿技术的使命 .
发动机一般占飞机总价的20%左右,被视为飞机的心脏。 发动机技术也是航空的核心技术,被誉为航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长期以来,商用飞机的发动机一直被通用电气、劳斯莱斯和普惠三大发动机制造商垄断。
当然,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 目前,中航商发已经制定了国产商用发动机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国产发动机的管理模式、发动机技术、产品开发和国际合作等内容,并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上海目前的航空产业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去年成立的中国商飞公司负责的大飞机项目; 第二层次是商用飞机发动机项目; 第三层是进一步整合打造其他航空配套产业。 未来,上海与中航工业将进一步共建机载航电与飞控,在上海形成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中国商飞公司副总经理石建中也指出,大型客机是目前世界上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复杂的产品,技术扩散率超过60%,可以带动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 科技产业,被誉为“工业之花”。 . 因此,未来产业将形成民机设计集成、总装制造、客户服务、航空运营、融资租赁、维修改装、转包生产等较为完整的业务链和产业链。
当然,努力的不止上海。 除了飞机的主体和心脏,大飞机的研制还涵盖了机械、电子、材料、冶金、仪器仪表、化工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相当于一次集体考试。 国家的基础产业。
美国兰德公司研究指出,飞机技术衍生产品的销售额是航空产品本身的15倍,航空业对技术升级和产业延伸的带动作用更大。 日本一项研究表明,从投入产出效益来看,航空业每投资1万美元,10年后可产生50万至80万美元的收益。
因此,我国大飞机终于确立了“主制造商-供应商”的发展模式。 发动机、机载设备、材料和其他部件都将外购。
如今,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哈飞、陕飞、西飞、神飞、成飞已并列成为“大飞机”的五大主力制造商,为国产大飞机制造零部件,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国内首批9家供应商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合作制造涉及起落架、舱口、机翼等大型飞机机体。
这9家国内供应商中,还包括浙江企业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子联合”)。 这是民营企业首次获准参与大型飞机项目。
幸运的是,西子联合之前的产品主要是电梯、自动扶梯、余热锅炉、钢架结构和地铁屏蔽门。 金融危机爆发前,公司一直在考虑产业升级,希望向高精尖装备制造业转型。 “我们希望通过参与大飞机项目,倒逼公司的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水平,使公司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 西子联合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突破大飞机所需的尖端材料,也是各方努力的方向之一。 “制造大飞机的材料将是中国大飞机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也就是最难突破的。” ARJ21项目原副总设计师周继生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
目前,作为主要飞机公司中航工业中国商飞公司股东之一的中国铝业公司,正在做着最难突破的事情。 中铝已启动七种铝合金材料的研发,涵盖了大飞机研制的所有铝加工项目。 为此,中国铝业投资超过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