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做了大量工作。 从CAD和MRP-II技术推广工作来看,CAD在目标实现、投资效益、企业接受度等方面都比较成功。 最终真正能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并产生明显效益的还是CAD。
CAD项目采用目标有限(拒绝图板)的策略,投入有限,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 CAD培训体系的建立,为大规模推广创造了条件,显着提高了产品设计的工作效率,给企业和设计人员带来了效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参与CAD的人都是工程技术人员,容易接受新事物,没有利益冲突,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因素。
MRP-II项目投资大,涉及企业各部门、各层级,人员水平和观念差距较大,难以达成共识。 此外,企业管理制度与引进软件不兼容,培训仅限于软件的使用和操作,缺乏理念和组织架构的转变。 此外,其推广应用还与个人的物质利益和权力相冲突,如:生产调度和仓库管理的权力、工人的工作时间、采购商的回扣等。 对于大多数 MRP-II 项目,每个人都同意接受。 但在实际运营后不久就被束之高阁,或无法形成效益和竞争力。 MRP-II系统应用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近10年来近千家企业引进MRP-II系统,平均每家企业投入800万元,总投资80亿元 ,平均实施周期为5.7年。 只有少数单位(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经纬纺织机械厂等)坚持下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益。
人们曾将制造业定义为:“将原材料通过加工转化为产品的行业”,产出即产品,其增值主要体现在加工过程中。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加快,产品创新、营销和服务的增值作用显着增强,制造业的输出正在从单一的产品向包含产品的服务和解决方案转变。 因此,今天的制造业已经成为同时加工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行业。
在传统制造企业中,信息生成、传输、复制和存储的主要形式是图纸、文档、报表和各种会议。 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不连续的、缓慢的,而且经常中断。 没有连续的信息流。 这种情况造成管理层次多、部门多、机构重叠、各自为政、效率低下。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益处。
那么,什么是制造业信息化? 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购买了“多功能”的软件,是否拥有“漂亮”的计算中心供人们参观,而是你是否能更快更好地做过去传统上做的事情,减少非增值过程,消除 浪费。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的效益来自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员工素质。 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设施只是实现信息化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段和环境,绝不是目的。 不能相互比较,一味追求所谓的信息化指标,一步到位,要认真考虑风险,衡量投入产出比,防止泡沫的产生。
实践表明,信息工程在传统企业组织和业务流程环境中的推广很难取得明显成效。 不要把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当成软件工程。 软件不是万能的,我们不应该过于相信软件供应商的整体解决方案。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一个软件可以涵盖一个企业的所有业务和生产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