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南油与无锡的合作初见成效。 方圆环球的推出,将原本“深藏”于大学实验室的显示技术推向了产业化销售阶段,并积极进军通信增值服务和物联网领域。 .
“研发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产业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旗舰企业。” 新区人士表示,无锡建设信息传感中心,一是集聚一大批物联网研发、生产企事业单位,二是率先打造物联网示范城市。 物联网的应用,其中产业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泰科园区,传感器网络产业园的建设正在加紧进行,规划正在制定完善中,前期招商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 预计今年将有10个产业化项目落户。 产学研和产业化项目不断推进,成为人才聚集的最佳平台。 东南大学在新区建立了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 子项目涉及11个研究所和工程中心。 七位长江学者致力于先进传感器和核心芯片的研究。
事实上,自“530”计划实施以来,无锡已形成传感器网络领域人才集聚的趋势。 已有15家微纳传感信息技术领域的“530”企业落户新区。 “整体规模小,但技术含量高,这个群体聚集在无锡,对传感器网络产业的推进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关人士评价。
在太湖水质监测、出租车智能指挥、交通信号控制等领域,传感技术开始进入应用阶段。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应用仍然薄弱,短期内将实现传感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广泛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现实的。 眼下,无锡能做的、也应该做的就是通过示范项目推动市场应用,最终依靠市场和需求的力量推动规模化应用。
结合区域特点,启动应用示范工程,传感太湖国际科技园、传感无锡空港、传感综合保税区项目率先示范,数字园区总体规划落地 生活。 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无锡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向前延伸。 在政府推手新区国土部门负责人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调查资料。 在2010年3160亩总用地指标需求中,传感器网络项目用地1299亩位居首位。 一季度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全部落实。
载体建设是现阶段传感器网络建设的重点之一。 整合现有特色园区,加快推进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四大园区”建设。 创新园一区9万平方米启动区主体已于去年底封顶,二期10万平方米启动建设即将开工。 主体结构也在去年底封顶; 包括图书馆、孵化楼、专家公寓楼在内的传感器网络大学科技园已全部竣工。
推动传感器网络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而引领无锡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政府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赢得未来的深切期待。 这个推动者在众多科研机构和大型运营商的设立、三大创新载体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还搭建了颇具前瞻性的融资平台。
去年12月10日,由国联集团与泰科园区共同主办的无锡首届传感器网络产业发展投融资推介会召开,为金融机构与传感器网络企业搭建沟通桥梁。 除了各大银行、担保公司和投资机构,一些规模较小的创投公司也蜂拥而至,寻求合作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