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电规模连续三年翻番。 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800万千瓦。 到今年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居世界前列。
2006年国外风电机组新增市场份额超过55%。 领头羊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占据了新市场55%的份额,成为中国企业。 2008年新增风电机组中,国产及合资占比高达76%,累计市场份额高达62%。 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三大龙头占据了55%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三寡头”的垄断格局。
国内企业为何能发展得如此之快? 原因之一是国产化率政策的实施。
2005年,《国家发改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不符合风电建设管理要求的风电场 装备国产化率不准造。”
记者获得的一份文件明确指出,取消“风电设备国产化率70%以上”的规定,是为了促进我国风电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也是对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风电产业的重要一步。 市场需求。 这份文件没有公开发布,但从去年年底开始下发到各省,并正式实施。
印度苏司兰能源中国区首席执行官Paulo Fernando Soar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中国政府的特殊政策阻止了外国公司参与全国范围内的风电特许权(政府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开发风电) 资源在我的国家)项目竞争订单。
“曾有人认为,对国产化率的规定是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因为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们不应该鼓励用任何方式对国内产品提供不公平的优惠待遇。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保护主义。它 当时是政府出台的一项鼓励政策,支持中国成套风电建设,”东方证券研究员邹辉表示。
听到政策取消的消息后,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维斯塔斯中国区发言人刘延军告诉本报记者:“我们从1980年代就在中国,现在我们在中国。 其产品国产化率已达80%,为中国量身定制的V60-850千瓦风电机组国产化率也达到90%,因此,取消70%国产化率政策是为那些想进入 中国市场,对国外风电设备制造商来说非常重要。”
邹辉也认同他的观点,“风电设备厂的投资并不低,动辄上亿元。风电场项目的收购涉及到政府、国企、企业等多个部门和企业。” 而中小外资企业在国产化率的限制下,这几年做得并不多,一旦取消,那些研发技术含量高或组件制造能力强的小型风电外资企业 能力将有机会在中国试水。”
他还表示,取消“70%以上的国产化率”,或许也有利于中国本土企业学习海外经验,提升制造能力。
“目前国内风力发电机组整机生产企业有70多家,风电机组产能过剩。但政府提倡的未来流行机型是2兆瓦以上的大型风电机组,国内此类企业 东方电气、金风科技等公司2兆瓦风电机组研发才刚刚起步,上海电气3.6兆瓦国产最大风电机组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下线。
而且,目前3兆瓦以上的风电机组零部件国内还不能完全消化消化,需要大量进口。 华锐风电3兆瓦风电机组的核心部件将从美国超导公司进口。 如果仍然设定70%的国产化率要求,实际上一些技术、铸造技术和新材料先进的海外零部件将很难找到进入渠道,中国向更高技术水平推进的计划也可能会被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