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RFID技术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此前只是被称为“工具型”技术。 一般认为,RFID与条形码和文字识别一样,只是众多自动识别工具中的一种。 因此,只有相关专业人士才会关注。
在“物联网”出现之前,RFID技术的应用都是封闭、离散的应用,数据之间没有交互。 自从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发现,正如互联网连接了众多计算机上孤立的数据信息一样,物联网也连接了封闭的RFID系统,大量的RFID数据信息被传输到网络中 . 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RFID技术不再是“工具”,而是像计算机技术一样的“资源”。 只要在一个应用中使用了RFID技术,就可以与所有已经使用RFID技术的应用共享RFID数据信息,所有贴有RFID标签的物品都“联网”了。 这种变化堪比互联网的出现,因此RFID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未来的RFID技术将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无处不在,成为一种信息数据“资源”。
RFID和智能卡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接触最多的技术,因此经常被媒体提及。 事实上,支撑“物联网”的软硬件技术非常广泛,远不止这两种技术。 “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基础,包括RFID、智能卡、微电子加工(MEMS)、传感器等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 网络层是“物联网”互联互通的关键,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WiFi Ad hoc网络、机器对机器通信(M2M)移动通信网络等通信技术; 应用层是针对具体应用的系统集成技术,包括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商业智能、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软件技术。
目前,“物联网”产业的最大受益者是移动通信运营商。 移动通信运营商是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首先,物联网的所有终端设备,包括RFID标签、阅读器和无线传感终端,都必须通过网络“互联”,终端采集的数据必须无线传输到互联网上共享。 移动运营商提供现成的无线通信网络,具有覆盖面广、技术成熟、可维护等优点,已成为“物联网”无可争议的网络支撑体系。 另一方面,物联网的产业应用对物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金融、现代服务业、旅游、能源等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移动通信网络运营支撑系统,包括由各类管理软件组成的管理平台和业务平台,可为“物联网”行业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满足各层次应用需求。
例如:个人手机支付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平安城市城市管理监控系统、环保监控系统、物流管理系统、智能安全围栏、温室作物环境自动管理系统等。“物联网”数据业务将成为移动运营商继SMS之后最具潜力的增值业务模式。
RFID产业主要扮演着物联网产业链上游的角色,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技术核心。 RFID行业不仅包括计算机、通信和网络RFID设备制造商,还包括RFID标签、阅读器芯片和RFID传感器等IC和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