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物联网”的行业应用需要社会和行业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但我国社会和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还较低,难以激发企业参与和投资的积极性。 如果企业本身没有ERP管理系统,甚至连条码应用的习惯都没有,一下子过渡到“物联网”是不现实的。 在这方面,美国和欧洲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悠久,因此很容易选择物联网应用的行业切入点并知道如何操作。 因此,要推动物联网的产业应用,首先要摒弃纯粹为了追求“物联网”而建设“物联网”的想法,而要考虑“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将“物联网”的应用与企业ERP管理系统建设,乃至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 同时,国家要对处于“物联网”发展初期的重点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给予有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将“物联网”纳入大 国家工业信息化战略。
其次,国内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低,尤其是芯片IC领域。 就支持物联网的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而言,现实情况是,国内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使用的射频IC和MEMS传感器IC几乎100%是国外产品; 此外,用于远距离应用的UHF频段RFID标签IC和读写器IC基本都是国外产品。 国内不乏同类替代IC,但在技术指标和稳定性方面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未来,国家要像推进“3G”、龙芯一样,把核心芯片IC的国产化作为发展“物联网”的重点,大力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组织 集成电路企业实现“物联网”相关芯片IC产业化工作。
最后,国内“物联网”应用缺乏规范和技术标准的指导。 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相互融合的大网络。 它包括RFID标签、RFID阅读器、无线传感器和各种通信网络。 所有的接口、标准、通信协议都需要有国家标准指导。 我国“物联网”标准要抓紧制定。 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各自形成体系,未来大量建设的“物联网”应用项目将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而一旦国家标准最终制定出来,之前已经建设的一大批“物联网”项目就面临着需要改造的问题,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中国RFID行业最振奋人心的发展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首个RFID国际标准——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提案获得表决通过; 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特别是物流业的振兴规划,将有利于RFID产业的发展; 移动通信行业三大运营商跑马圈地,各自推进移动支付标准和产业链; 福建、武汉、深圳等地成立RFID产业联盟;“物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RFID行业最突出的应用包括:五粮液率先推出高端名酒RFID电子防伪溯源管理; 文化部在全国推广深圳“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中国第一家采用RFID技术的商店——世博会“未来商店”在上海正式开业; 香港国际机场行李系统继续采用UHF RFID技术,全部更换为符合ISO18000-6C标准的RFID标签; 国内首个RFID光盘门票系统项目——2009深圳国际RFID技术及应用展览会。
2010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初步开展物联网典型应用。 突破性进展,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将成为“物联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 例如,在智能汽车方面,中国电信集成了车辆管理、GPS、导航、定位、车辆保修、车辆防盗等服务功能,形成了集多种服务为一体的个人交通“物联网”服务体系。 在智能电网方面,中国移动正在与南方电网集团合作。 这样的例子很多。 目前,中国动称物联网用户数已达300万节点,推进势头非常好。
我国的战略部署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校通过国家立项攻克“物联网”关键技术,制定“物联网”标准,争夺国际话语权 “物联网”产业的力量; 2.鼓励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土地和优惠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 3.支持三大移动运营商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率先开展大规模“物联网”行业应用,形成资源整合和示范效应。
首先,物联网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 目前,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泛在网络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尚未得到准确界定。 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三大“物联网”阵营:一是原有的RFID技术阵营; 另一种是无线传感网络阵营,即通过物体间的信号中继实现信息的多跳自动组网; 三是传感、跟踪、监控技术阵营,即通过传感技术对物体进行监控,通过通信技术实现数据共享。 远程传输,最终实现后台系统下物品的可视化。 以上三个阵营所说的“物联网”,虽然有技术的相互利用,但并不是一回事。 没有清晰的概念,必然导致“物联网”行业内部的混乱。
二、如前所述,“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 与传统的电信网络或互联网不同,物联网在每个层面都有多种选择。 在未来“物联网”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技术的选择变得极为关键,直接影响着“物联网”的研究方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选择应从实际应用出发。 例如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跳自治网络,早期是美军提出的,主要是针对网络的不稳定性和战场环境快速重建的需要。 在平时移动通信网络遍布的城市和乡村,你有多少机会使用如此复杂的技术? 除了军用,民用“物联网”的最佳网络架构选择是“无线局域网2G/3G移动通信网”,成本低、成熟可靠。 因此,在为“物联网”产业选择支撑技术时,一定要慎重权衡,从实用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