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电领域,过热的似乎不仅仅是整机制造。 正如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军良上述所言,风电制造业从未如此“痴迷”。
尽管各方对“过剩”看法不一,但风电设备制造业无序起步、短短几年快速扩张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我国已有80多家风电机组制造企业,还有不少企业摩拳擦掌准备进入。
从去年8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名到10月十部委联合发文,风电装备制造业先后被列入六大行业“黑名单” 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前方有熊出没,小心!” 中国可再生能源与风能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表示,政府的目的是警告,包括想进入的和已经进入的,“未来几年, 风电设备制造业将重新洗牌,将由市场来决定。
近年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猛增。 其背后是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快速进步。 在《可再生能源法》等政策的保驾护航和风电机组巨大需求的刺激下,不少企业纷纷上马风电制造项目。
告别金风科技的一枝独秀,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迅速迎来百花齐放。 2004年,我国只有6家风电整机生产企业,但短短5年时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80多家,甚至可以说风电行业“疯了”。 各类产业资本的涌入、同质化技术的反复引入、地方政府的竞相规划,催生了这个行业的“少白头”。
据了解,江苏几乎每个沿海地级市都提出建设风电装备产业园。 “重复建设严重”,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感慨道。 “一些国外设计公司先后将相同的产品或技术转让给国内六七家企业。”
同时,前期启动的产能从去年开始密集释放,整机价格也不断下滑。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朱俊生表示,成套设备价格从近两年的7000多元/千瓦降至5400元/千瓦,使行业 平均利润率仅维持在10个百分点左右。
“虽然还是高科技,但整机制造业的利润已经不高了。” 一位业内人士曾对记者表示,“再这样下去,风电制造业就会变成家电行业。”
“一家整机制造企业至少要达到50万千瓦的规模才能盈利。” 石鹏飞说,“按照这个标准,到2010年,如果80多家企业的现有产能全部释放,风电机组的产量可以达到3500万~4000万千瓦。未来十年,风电机组的建设速度 国内风电场年装机容量可能维持在1000万至1500万千瓦,按照我国今年1000万千瓦的总装机规模来看,前三名企业可能占据90%左右的市场份额 分享。”
“这个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趋势,”石鹏飞说,“所以国务院给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亮了红灯,提醒还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慎重考虑,是时候了。” 最好不要进入。早期风电设备企业的技术引进——量产-降低成本-占领市场的道路现在很难走,新企业走老路很难走。 存活。”
去年9月底,国务院转发《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发38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委。 国务院38号文件明确提出:“严格控制风电设备产能盲目扩张”、“新建整机制造厂原则上不予核准或备案建设”等。
对于风电设备行业来说,官方的“警钟”已经不是第一次敲响了。 早在去年8月初,工信部就发布《2009年夏季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指出,产能过剩问题已向新兴产业,尤其是风能等新能源产业蔓延 电力、光伏行业,重复建设之风必须停止。
“国家出台的政策不是要限制行业发展,而是要保障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说。
对此,金风科技董事长吴刚解读,一方面可以让进入者更好地适应市场,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加快提升竞争力。 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风电设备制造质量不容乐观。” 国电龙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元表示,“与国外设备相比,国内产品在可靠性和可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次,国内一些设备制造商的能力相对较差。 履行合同,生产厂家虽然多,但真正能满足需求的企业并不多。
对此,中国风能协会会长何德新多次强调,要利用当前国内外对可再生能源高度重视的契机,积极发展风电制造业。 首先,要保证风机的质量,降低故障率。 “要对风电设备实行强制认证,把认证作为进入市场、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之一。其次,要解决批量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问题。”
“此外,还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何德新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目前厂商都在通过规模化发展来降低成本。 但一定时间后,成本就不容易降低,必须进行技术革新。
“国发38号有两个重点,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制定技术标准;二是支持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提升国际竞争力。” 据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周贺良介绍,相关部门将对企业的技术能力、人才队伍、资金、设备等进行严格审核。 在提高该行业门槛的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要求,必须具备一年以上的运营经验,才有资格参与未来风电项目的招聘。 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