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每个人对它的理解、讨论和解释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法自然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征集百家学派的意见,仔细分析、提炼、讨论,逐步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准确的定义,来指导大家的行动。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以计算机和其他IT智能终端为基础的网络。 它将IT终端的使用者——人连接起来,把世界变成一个拥有数十亿智能终端的极其庞大的计算机系统,从而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亿万互联网用户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带来了巨大的 改变世界。 物联网连接的范围远远大于互联网。 它扩展了与物的连接,连接了所有的物(包括人),形成了一个连接万亿物(设备)和亿万人的超大数据库。 它收集和存储海量物理和虚拟信息,通过分析、处理和决策,完成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控制和指挥的智能化演进,实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物联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概念,它更像是一个集成了各种应用和服务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 如果一定要说网络,那就是基于感知技术,融合各种应用的面向服务的网络系统。 由于其基础和重点是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决策和应用服务,网络层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网络,通过自组织网络能力无缝连接,形成物联网。
物联网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为改善民生、造福人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 所以我说今天物联网的重点不是建网。 其切入点是在近10年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要全力支持相关标准(RFID、物品编码、移动支付、传感网等)的制定、研发和产业化 核心技术产品,重点引导和发展各类应用,注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服务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概括起来,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的信息系统。 庞大的产业链不包括在内。 物联网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是感知层,负责信息的采集(通过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识别码、传感器等); 二是网络层,负责信息的传输(无线网络、移动网络、固定网络、互联网、广播网络等); 三是应用层,完成信息分析、处理和决策,实现或完成特定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任务,从而实现物/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识别和感知,发挥智能化作用。 角色。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探索物联网产业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试点。 在1993年启动的国家金卡工程中,基于射频技术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已广泛应用于移动信息终端、不停车收费、路桥管理、电子证件识别等领域,并试点成功。 执行。 成交量70亿。 “一卡通”在金卡工程30个试点城市的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系列惠民工程,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
在此基础上,2004年,金卡工程启动了物联网的一项重要应用——射频识别RFID的行业应用试点工作,主要涉及生猪、肉牛饲养的实时动态、可追溯管理以及 农业领域的食品加工; 工业领域煤矿安全生产、矿工安全监管; 工业生产中的托盘管理; 邮政包裹、民航行李、铁路货车调度监管、海运集装箱、物流领域动态监管、“电子口岸”自动通关、铁路机车动态监管等。
金卡工程相关部门推出的大量RFID应用是物联网的重要基础。 RFID应用试点先易后难。 目前正在逐步从闭环应用向开环应用过渡。 未来必将推动物联网全产业链的发展。 基于对物联网内涵的这种认识,在过去的六年里,我们更加注重标准的自主制定、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RFID应用的开发以及公共网络的建设。 服务平台,网络不用过多讲。
此外,近年来,随着电信智能卡与银行电子钱包的融合,推出了许多新的移动支付应用,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 我们用手机作为RFID读写器,进行食品、药品、烟酒、贵重物品的识别和防伪; 管理等; 物联网在城市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综合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改善民生、造福人民、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