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汽车消费者来说,车载终端的物联网更多体现在通过3G网络对汽车的控制上,比如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停在任何角落的汽车。 乘坐汽车时,整车还可以作为多媒体网络终端使用; 车载传感器可以帮助市政机构监控交通流量,车载智能摄像头等系统可以在主动安全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帮助,比如高速公路上的紧急避险等。这些技术已经逐渐出现在一些地方 近两三年的昂贵豪车。 相信随着国内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旦这些新技术成熟,成本控制好,或将在几年内迅速成为众多车型的标配。
目前,国内与车联网相关的服务并不多。 只有少数汽车品牌推出了一些基于车载GPS系统的物联网服务,一些汽车厂商也开始尝试提供所谓的多媒体终端服务和WEB2.0服务。 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物联网应用最基本的部分。 从整个物联网的应用前景来看,物联网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汽车产品信息化全面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笔者认为,在物联网的概念中,消费者日常驾驶的汽车是整个物联网中最重要的信息终端。 通过车载信息芯片、整车电控系统、GPS、3G通讯设备、摄像头控制、红外测距设备等,将冰冷的汽车变成信息网络的终端。 而消费者对汽车的控制也不再局限于手中的车钥匙,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登录任何终端,然后就可以像控制智能家居一样控制自己的汽车 .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款物联网概念下的“完美汽车”。
物联网可以让消费者对汽车的使用更加便捷、人性化和安全。 例如,在夏季或冬季,消费者在进入停车场前,可以通过手机启动汽车发动机,提前完成暖车、启动空调或加热座椅的过程,即可开车 进入车辆后直接。 车辆停好后,车上的外置摄像头监控设备可以时刻记录车辆周围的情况。 一旦发现可疑盗窃等行为,摄像设备会自动录制相关视频,同时通过3G网络和GSP发出报警。 这将有效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警力的调度效率。
在日常行车中,车载红外传感器、外接摄像头设备和市政信息芯片也能为司机和城市市政道路管理人员提供便利。 通过对道路上的车辆芯片进行扫描监控,市政系统可以为司机提供相关道路的实时路况信息,有效避免道路拥堵。 车上的红外线传感器和摄像头设备也能为车辆的主动安全驾驶提供辅助。 该技术已应用于德国的部分高端车型,未来将逐渐普及。
笔者认为,汽车行业的“物联网”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普及,但随着芯片技术和成本的突破,这项技术的普及进程也可能进一步加快。 对于国内汽车制造商、电信网络运营商和相关电子设备制造商来说,这一普及过程需要他们的推动,未来他们也将是这项技术的主要受益者。 笔者认为,未来的3G网络终端市场不仅仅局限于手机和上网本。 对于同样处于“移动”状态的汽车来说,3G网络对其产品控制方式升级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对于国内所有厂商,尤其是自主品牌厂商来说,更应该重视物联网在汽车消费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这项技术或许会成为未来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条件! 同时,该技术在整车上的应用还需要汽车制造商、移动运营商、车载电子设备制造商、网络服务机构等的通力合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可能提供 市场与外包服务的机会。 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相应的汽车物联网服务打包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