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2023-04-25 211
核心提示:英国碳基金在一份题为《气候变化:商业世界革命》的报告中说:“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在加速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其中包含焦点 关于大商机。” Carbon Saving Fund 首席执行官汤姆·德莱 (Tom Delay) 表示,“企业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准备程度,这将决定企业是面临巨额利

英国碳基金在一份题为《气候变化:商业世界革命》的报告中说:“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在加速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其中包含焦点 关于大商机。”  Carbon Saving Fund 首席执行官汤姆·德莱 (Tom Delay) 表示,“企业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准备程度,这将决定企业是面临巨额利润还是巨额亏损。” 那是。 据称,准备充分、积极主动、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企业价值最高可提升80%; 而定位不准确、保守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价值毁灭和被淘汰的风险。 据Tom Delay介绍,目前全球近一半的企业已经看到了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而三分之一的企业却对其面临的巨大风险视而不见, 这意味着发展低碳经济和拒绝低碳经济之间存在大约1万亿美元的价值波动。 谁拥有低碳经济,谁就拥有占领新市场和出售碳排放指标获利的优势。 也就是说,低碳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毫无疑问,发展低碳经济对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新的发展模式。 这背后,意味着需要转变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专家预计,未来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产品出口国。  “尤其是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每年的交易额都翻了一番。”  2008年市值为600亿欧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世界公民”的责任,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为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不竭动力。 专家认为:“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逆转的。” 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球化和信息化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示范区和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试验场。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加快集群经济作为 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动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动内涵式发展和创新。

此外,由于公众将节能减排龙头企业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典范,企业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这种声誉将带来潜在的商机和品牌溢价。 更重要的是,全世界的消费者都更喜欢能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新模式可能会出现,这将迫使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在2009年6月19日开幕的“亚太低碳经济论坛2009中国峰会”上,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提出,我国将继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将研究制定《关于发展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多快、多大规模地推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 这是因为世界商业版图和游戏规则将被重新改写。

因此,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内外企业必须注重全生命周期(技术-设计-生产-产品-运输-储存-回收等)的低碳经济发展,无论是 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 低碳经济面临挑战。 聪明的企业善于抓住机遇,转变生产方式,先发制人,变被动为主动。 以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为企业加速发展的动力。 努力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 企业在考虑企业发展战略时,要考虑如何制定“低碳战略”,力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趋势同步增长。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多种选择; 此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将面临多重制约; 因为CO2的用途很多(比如中和盐碱地、保鲜等)。

发展低碳经济适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不仅可以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度依赖,减轻高油价压力,实现经济转型; 也能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因此,专家建议,除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外,还要增加一个,即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使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0年1月,“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的宗旨是“发展低碳经济,共同建设低碳中国”。 推广新经验、新技术、新成果,首批10个“中国低碳贡献城市”、10个“最具竞争力低碳产业基地(市)”及相关企业、技术产品项目等将开展 重点表彰和集中宣传展示。 围绕“低碳经济”的各种会议和论坛将不断涌现。 这些都将为“低碳经济”时代的自动化技术发展带来进一步的机遇。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