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去华能吉林通榆风电场的路上,这一次,我们公司可是大手笔,整个项目的金额是1000万。” 身为上海熙瑞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经理的范肇基赶赴吉林项目基地洽谈这笔开门红的大单。
像老范这样的风机供应商,对中国风电市场的变化最为敏感,第一时间感受中国风电市场的变化。 “现在整个风电项目的投标价格越来越低,现在价格已经到了4800元/千瓦,去年9月份还是5300元/千瓦,实际上是没有利润的,除非 生产规模可达2000台。” 范肇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根据国家能源局去年12月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有80多家风电整机生产企业,约有25家企业可以进入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 风电特许权项目引入招标机制,旨在加强竞争,降低风电上网电价,提高设备国产化率,但也带来资源恶性竞争等负面影响。
事实远比之前预料的要残酷。 2008年风电装机成本为6500元/KW,去年已降至5400元/KW,一年多来降幅约17%。 据联合证券测算,2009年价格战已导致行业毛利率较2008年下降约15%。
根据风电每千瓦时收益模型计算,对于利用小时数为2400小时和2000小时的风电场,只有当度电收益为0.55元/千瓦时和0.65元时才能维持8%的内部收益率 /千瓦时。 但是,现在显然不可能满足保证8%内部收益率的盈利条件。
此外,去年年底,国内数十个风电CDM项目被否决或延期,风电盈利能力雪上加霜。 据测算,风电场CDM项目的收益贡献为0.074-0.095元/千瓦时,对风电装机容量影响较大。
同时,我国风电运营商在设备招标中普遍偏好低价,这也导致设备厂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不过,赵学勇提醒,风力发电机的预期运行寿命为20年。 如果运营商购买的设备不稳定,经常出现质量问题,将给风电场带来极其昂贵的维护成本。
与竞争激烈相对应的是,去年下半年,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多次召开信息通报会,两次提到“风电行业产能总体过剩”的问题。 2009年12月30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我国将严格控制风电行业的产能增长。 实力雄厚的风电设备企业。
在赵学勇看来,70%的比例取消后,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影响,因为很多设备厂商还是可以通过低价竞争获得好的订单。 对设备质量的要求已经有这样的迹象。 届时,缺乏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的行业参与者可能会因订单稀少而被兼并或退出市场。
自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改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至今已近5年。在此期间,国内风电装机容量从7.64 2004年的万千瓦到2009年的2000万 随着风电装机容量逐年翻番,我国风电制造业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很多行业都有“先圈地后治理”的“发展规律”。 风电行业的“野蛮”成长就是一例。 从整个风电行业的发展阶段来看,如果说2010年之前的五年翻番增长是“跑马圈地”的上半场,那么接下来的下半场将是行业整合的重新洗牌, 而且竞争将异常残酷。
风电设备70%国产化率政策的取消,正式拉开了风电行业下半场的帷幕。 可以预见,2010年将是整个风电行业的分水岭——风电装机增速放缓,风机设备制造商将面临洗牌。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目前居世界第三位,基数已经很大。 与此同时,以各大电力集团为首的风电业主第一波跑马圈地的浪潮已经过去。 未来几年,中国风电装机的复合增长率将大幅降低至30%左右。
对于风电设备制造商来说,未来必然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竞争力弱、技术落后的企业很可能被淘汰。 事实上,中国的风电产业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08年,国产及合资风电机组占新增份额的76%,累计市场份额达到62%。 不仅如此,中国还涌现出了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一批重要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也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