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经济快速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呼唤着更多像中国高铁这样的自主品牌诞生。
中国高铁,从技术底子少、资金支持少的基础上起步,通过不断的跨越,出人意料地站在了世界前列。 部分科技战线代表表示,大家在自豪的同时,也激发了追赶世界一流的雄心。
事实上,中国在很多科技领域的条件都比中国高铁开工时要好。 只要有志向,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法,就一定能够通过自主创新,涌现出更多的“世界第一”。 这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就有了腾飞的翅膀。
按照国外的经验,仅高铁的研制一般就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如果“单训”时间长,成本高,还可能在技术上走弯路,错失发展机遇,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
“高铁技术起步于西方,兴盛于日本,大规模发展于欧洲。只有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北车二七机车公司总工程师李海滨深有体会,“中国的高铁道路是一条非常现实、高效的捷径,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实现先进技术的掌握和突破。 . ”
“如果不是通过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我们不知道要等多少年!如果不是后来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我们的引进就失去了意义。” 李海滨说。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关键是要科学判断、实事求是。 “条条大路通罗马,自主创新不是单打独斗,引进、并购都是创新的有效手段。” 孙丕恕代表说。
“基础研究不能丢,还要注意吸收世界先进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薛玉生代表表示,中国高铁道路的成功在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各方面都把握的很好,短时间内实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从高铁之路看中国大飞机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金城南京机电水利工程研究中心副总质量工程师孟宪忠感慨地说,中国大飞机的发展 飞机还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外大飞机发动机研制合作。
“引进的不仅仅是发动机技术,关键是要带出和培养一个团队,同时引进创新的理念和文化。” 说到这里,孟宪忠突然提高了语气:中国人不傻! 有了这个团队,我们以后可以在自己的发动机研发上大有作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之一是掌握核心技术。 这是不可或缺的支持。
拥有核心技术,经得起风浪冲击; 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在转型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有了核心技术,中国这艘巨轮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不容错过。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高铁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俞卓敏说,2004年中国决定引进高铁技术时,国外成熟的技术急于寻找出路,我们迅速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高铁技术 在很短的时间内。 “中国高铁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迅速形成了先进、高端的产业链。”
掌握关键技术,带动一批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聚变效应”,发挥超乎想象的效能。
“高铁是前沿技术的集合体,不仅带动了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产业升级。” 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表示,更重要的是,高铁时代的到来给行业带来了巨大利好。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可以说,高铁正在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