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以往的机器人政策,大多以研发项目为主。 很多科研人员在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之前,就先在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设立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然而,用户是使用机器人的人。 从发展机器人市场的角度来看,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据此制定整体政策。 因此,从原来以研发为主的做法,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专用机器人为主,为机器人应用寻找明显的、潜在的市场。 在此基础上,设置主题并制定所有需要的政策。
“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是创造和扩大市场相辅相成的两个轮子,是创造和扩大市场相辅相成的两大要素。 没有哪一个,市场发展将受到限制。 究其原因,在“新技术开发——应用开发——市场拓展”过程中,技术开发的结果并不直接与市场挂钩,而是在进入市场的各个阶段,“市场驱动”和“市场 “技术牵引”是平行的、相互影响的、共同发展的。 换句话说,已经开发的技术被分阶段应用于各种应用程序。 只有通过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的融合、创新和重复,产品才能具有实用性。
2002年,以新成立的国际应急系统研究所(IRS)为中心,在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支持下,文部科学省制定了《新世纪 “大城市重大地震灾害减灾重点研究与创新计划专项计划”(简称“大专项计划”),其中“急救机器人等先进防灾基础设施建设研发计划” (2002~2007)已经开始实施。 该项目汇集了来自日本全国的250多名机器人研究专家,支持大地震应急响应(人命救援等)的人体搜索、信息收集和信息分发,并开展机器人、智能传感器、 便携式终端和人机界面。 等研究开发。 该项目的科研经费预算如下表所示。
该计划在川崎市和神户市设计建立试验场,在室内建立大范围地震灾害和破坏结构等受损场地模型,采用实证试验和改进开发。 方案由制定实施方案的核心组和研究招标的招标组组成。 科研项目招标内容如下:
⑴信息采集机器人要求机器人能够在各种地面上移动,进行信息采集和测绘;
⑵ 智能传感器和便携终端,为了采集灾民信息,需要智能传感器和便携终端与机器人协同工作,研发主动采集灾害信息的技术和人类判断技术,综合多种信息进行判断动作;
(3)人机界面,研发重点是远程操作技术和信息提示技术;
(4) 为使各类机器人、智能传感器、便携式终端、人机界面等系统实用化开发,需要研究系统性能评价方法、系统标准化、推广和产业化措施等。
最终,根据招标结果,与核心组协调,确定了47个课题(如下)进行研究,原则上需要两年时间完成。
可处理柔性零件的机器人生产系统 汽车和家电的装配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不可变形零件的自动化装配,但柔性零件(车载布线等)的运输和装配工作现在已实现自动化 也有一定难度,还得靠人手动操作。 另外,要同时实现多个连接器的连接,由于连接器的形状多种多样,因此抓取和组装的方法也需要多种多样,自动化也有难度。 因此,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一种机器人系统,该系统可以使车辆中的布线等柔性部件的所有装配操作自动化。
20世纪90年代,当人机协同单元生产机器人技术体系进入90年代,在国际成本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日本经历了纯生产技术向海外、高附加值生产产业的转移。 适应多品种可变生产的生产方式研究。 其中,它取代了原来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成为一种单元生产方式。 在单位生产方式中,通过增加多品种生产的劳动力负担来抑制初始成本。 另一方面,存在熟练操作人员培训费时、质量控制困难等缺点。 因此,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单元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率,开发一种在单元生产模式下能够与人类协调工作的机器人技术系统。
日常整理机器人技术系统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整理工作,利用机器人技术系统实现了原本由人工完成的“整理”和“收拾”工作。 具体来说,餐厅餐具的分类搬运、家务劳动、衣物的收寄、办公书籍、办公用品的整理等,都是由机器人来完成,对这些杂乱无章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应发展的技术是可承载各种形状物体的操纵技术、各种物体位置和姿态的识别、存储空间结构化技术。
与老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机器人技术系统 创造一个让老人独立自主生活的生活支持环境。 为此,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发一种能够理解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情感交流机器人技术系统。 按照人的意思,按照指示代替人做一些简单的工作。 拟开发的技术是面向各年龄段人群的情感交流技术,主要是对话,以及伴随物理空间动作的人形机器人交流技术。
与共存的自动搬运机器人技术体系 在办公室或其他设施等人共存的环境中,机器人能够识别自身位置,并能自动避开人和障碍物,实现自主、安全的移动。 应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引导和搬运服务是企业提高附加值的必要手段。 搬运作业,如垃圾桶搬运、医院标本和药品搬运、机场行李搬运、工厂危险品搬运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希望机器人技术 可以用来完成这些任务。
受灾建筑物(地铁、地下商场、高层建筑等)的危险性非常高,非常需要机器人技术来搜救灾民。 尤其是在灾害发生初期,信息收集、救援、应急处置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信息收集效率的提高和准确性的提高,关系到未来整体活动能否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害和损失。
为此,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发一种移动机器人系统,能够在受灾建筑物中快速采集信息。 需要开发的技术是高速移动机构、半自主移动、建筑物中的通信位置测试技术以及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