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代表未来电网发展方向的智能电网概念逐渐形成,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和关注焦点,智能电网已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新趋势。 世界。”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宗林表示,对于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将给经济、科技、 环境和社会。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马宗林认为,智能电网是最先进的通信、IT、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产业的融合。 它将集中世界科技革命的精华,直接服务于社会,开创电力行业管理新时代,推动电力基础设施革命性升级。 在电力方面,智能电网可以支持多种电源,方便各种电网并网,实现可靠消纳。 在电网侧,电网运行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电网企业综合业务水平大幅提升,实现有效融合,形成智能网络。 在用电端,用户可与电网双向沟通,根据电网运行信息和用户需求实时调整,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马宗林说,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深入开展我国能源发展格局和电网发展模式研究。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特高压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为大规模配置能源资源、缓解华中地区电力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 如能在2012年前后建成特高压“两纵两横”骨干网架,则特高压电网输电能力将超过5000万千瓦,年输电能力将达到3000亿千瓦时, 相当于运输1.5亿吨煤炭。 基本解决煤电运紧张矛盾。
马宗林说,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迅速。 风电装机连续三年翻番,太阳能发电规模快速增长,电网发展滞后、电网结构薄弱、新能源支撑不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 由于电网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思路和侧重点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所不同。 欧美国家发展智能电网的重点是配电、用电和电网技术改造。 我们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突出了坚强电网结构与智能化的有机统一。 其中,坚强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是坚强电网的核心,智能化是提高电网安全性、可控性、适应性和交互性的关键。 这一理念越来越被电力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专家所认可。 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智能电网理论和实践的引领者。
一是坚持外延发展和内涵提升并举。 我国电网整体发展滞后。 与发达国家注重改造提升电网发展不同,我国近期的电网建设必须注重外延发展。 即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为首要任务,加快电网建设,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电网的坚强电网,统筹各级电网发展, 提高安全可靠供电能力。 同时,着力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提高效率,优化服务。
二是坚持供电侧和用电侧并重。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布很不平衡。 为满足大规模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当前电网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提高输配电能力,实现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 ,并确保大型能源基地的电力高效稳定传输。 同时,结合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用电互动能力和增值服务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坚持集权与分权并重。 与欧洲风电、光伏发电分散接入、就地消纳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既有集中的,也有分散的,以集中为主。 一批兆千瓦级风电场和大型光伏发电项目。 由于这些可再生能源项目大多位于西北地区,当地电网规模小,不能就地使用,需要集中接入电网进行大规模消纳。 因此,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必须立足于大电网,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灵活接入和大规模、远距离输送。 同时,研究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应用情况,因地制宜纳入配电网运行。
马宗林建议,下一步要将坚强智能电网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