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 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发展应用。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要早些谋划未来,早些突破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和人才,占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确保我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可持续的竞争力。”
随着去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的明确指示,我国物联网建设从理念推广、政策制定、配套建设到技术研发,经历了快速、规模化的发展。 有人将2009年称为中国物联网元年,美国、欧盟等多个国家也在2009年发布了物联网战略。
物联网将成为让地球智能运转的隐藏动力工具。 信息化渗透到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中。 通过对人员、设备、环境和资源实施实时智能管理和控制,人类将以更加精细化、动态化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能”的境界。 物联网被誉为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引擎。
2010年将是世界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一年。 虽然整个产业还处于孵化和准备阶段,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突破性的技术、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或将逐步问世。 .
目前,我国物联网研发与世界同步,具有同步发展、处于同一水平的优势,部分领先。 然而,种种现象提醒我们,我国物联网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
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寻求突破? 中国能否抓住物联网的春天?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IBM中国研究院院长、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世功博士和漫博科技总裁陈玉华。
2010年,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或将出台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各省市、产业园区也将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无锡市、北京中关村等成为物联网先行者,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相继成立。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标准化进程和重大专项立项也将影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 这些让我国的物联网版图初具规模。
“中国需要尽快制定出中国版的物联网发展蓝图和路线图。” 李世功表示,物联网产业不是简单的传感器制造产业,而是包括制造、传感、传输、智能处理和应用服务在内的生态。 环境; 不仅仅是几个园区的建设,而是涉及各个行业和行业,需要共同合作,构建一个庞大的“智慧地球”产业生态链; 传感器制造商、技术平台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专家、运营商等都参与其中。
他指出,只有制定完整的蓝图和路线图,才能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知道哪些方面领先,哪些方面急需集中力量赶超; 了解哪些方面工业化程度低,哪些方面产能过剩; 进而了解国家需要做什么,地方政府需要做什么,企业需要做什么,整个行业如何发展。 这样,国家就可以制定政策,明确支持和资助的方向。 企业也清楚自己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关系,知道自己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商业角色,从而增进了解,促进合作。 发展,少走弯路,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据了解,在提出“智慧地球”战略之前,IBM已经制定了完整的产业蓝图、路线图和业务角色图。 领导。
物联网将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智能全球基础设施。 这个由无数系统集成组成的全球系统包括60亿人、数万个应用程序、1万亿台设备,每天有1亿台设备。 数万亿次互动。 IBM相信,物联网将创造更智慧的地球,更好地匹配更小、更平坦的世界,解决冲突和危机。
然而,当从个人心跳到国家电网数据的一切都接入看似无边界的物联网时,人们总会问“安全吗?” 确实,物联网要发展,安全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物联网具有与互联网相似的特性,可以主动传输信号。 如果未经授权阅读和使用,会造成我们担心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隐私性”问题。 物联网还可以进行智能主动响应,控制的安全问题由此而生。
此外,李世恭还提出了“非恶意信息破坏”的概念。 他说,“物联网不同于互联网,它连接了所有的人、物和网络。这个庞大的网络也具有‘智能’的特征,所以不要谈恶意攻击。即使有一个 一个小端点或小层面的问题,都可能影响大局,对个人生活或社会运行造成严重的非恶意信息损害。” 他认为,只有在物联网建设规划的初期,将所有安全问题仔细考虑,才能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
李世功并不认同业界主要从某个点或层面来做物联网安全的做法。 他表示,物联网要从每一个点、每一个设备、每一个层面,从芯片到硬件,从软件到系统,从信号编码到传输到智能处理,最后到系统平台的每一层。 安全控制。
“只有把好的标准提交给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国际标准的一部分,才是中国物联网标准制定的正确方向”
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在部分关键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的一部分
但产业领域不容乐观:我国从事物联网终端生产的企业众多,产业需求多样化,物联网终端模块的接口和传输标准难以统一 ; 同时,由于物联网存在的潜在安全问题,国内学者与国际统一标准以及如何统一标准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