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RFID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RFID企业总数虽然超过100家,但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在UHF RFID方面。 从芯片、天线、标签、读写器等硬件产品来看,低频RFID技术门槛低,国内发展较早,技术相对成熟,产品应用广泛。 目前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UHF RFID技术门槛高,国内发展较晚,技术相对匮乏。 从事UHF RFID产品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更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
以RFID芯片为例,RFID芯片在RFID产品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本约占整个标签的三分之一。 对于广泛应用于各种智能卡的低频和高频芯片,以复旦微电子、上海华虹、清华同方等为代表的中国集成电路厂商已经攻克了相关技术,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 但在UHF频段,RFID芯片设计面临很大困难:(1)苛刻的功耗限制; (2)片上天线技术; (3)后续包装问题; (4)天线适配技术。 目前,国内UHF频段RFID芯片市场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
射频识别(RFID)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确定“智能信息处理与物对物通信网络技术”为核心 我国需要突破的技术。其发展目标包括“重视RFID、传感器网络等物物通信网络技术的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打造完整的 产业链;推动RFID和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应用,形成一大批示范效应应用实例,为共享人和物的泛在网络应用奠定基础。 信息产业部将RFID项目列为“十一五”信息化应用六大专项,公路、水运、邮政、钢铁、石化、汽车、建材、农业、金融、税务 等领域推广应用RFID技术和基于RFID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006年,科技部、发改委、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15部委联合发布《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指明了方向 为我国RFID技术和产业的未来发展。 我国RFID产业发展将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培育期(2006年至2008年)在产业化核心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典型产业示范应用,初步形成RFID产业链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第二阶段:成长期(2008年至2012年)扩大RFID应用领域,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形成规模化市场,推动RFID可持续发展 行业。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2012年后)整合产业链,适应新一代技术发展,辐射多个应用领域,提高RFID应用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