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Dinen:在整个“Healthmagination”战略中,GE Healthcare 占据了中心位置。 虽然该战略推出不到一年,但在 GE 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内,该战略让员工更清楚自己工作的目的,即不仅仅是生产机器设备,而是帮助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改善医疗条件; 或者欧洲的产品被带到中国,但员工必须明白,他们的责任是开发更好的、有针对性的产品,以不断发展当地的医疗健康服务。
对外,“Healthmagination”战略也让各国政府意识到GE希望成为合作伙伴而不是设备供应商。 我们要把我们的人员、资金、技术针对各国政府在医疗行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所以衡量我们成就的标准就是对各国政府的医疗有多大的影响 各个国家。 “健康创想”战略不仅是一个好的商业战略,也是一个好的社会战略。
从开展的项目和推出的新产品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健康创想”的成果。 例如,我们与政府合作发起了“粉红十月”活动以提高人们对乳腺癌的认识,我们还共同开展了预防中风等项目。 此外,我们还陆续开发推出了一些适合农村市场的大众医疗产品。 截至目前,GE Healthcare 已有16款产品通过“Healthmagination”认证。
《商业周刊》: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医改很大一部分需求是基层医疗市场,GE医疗几年前就开始瞄准这个细分市场,包括GE医疗推出的“先普及再升级”战略 2007年,GE在开拓基层医疗市场时遵循着什么样的思路?
John Dinen:流行的医疗产品在全世界都是一种趋势。 我们在两个方面取得了进步:一方面,产品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提升,我们把最好的技术带到了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大医院,逐步提升了这些医院的服务水平 与世界发达国家医院相同; 另一方面,一些简单、成本较低的基层医疗设备在农村和社区得到普及,覆盖面不断扩大。 让更多人享受医疗服务。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们开发草根市场的产品是低技术含量的。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它们仍然是非常好的设备。 我们只是用技术好、软件水平高的技术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使其体积更小、使用更方便,无需复杂的培训。
事实上,我们将更多地投资于初级保健。 在“Healthmagination”战略中,我们将在未来五年共投入60亿美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发适合基础医疗市场的技术。
《商业周刊》:过去有很多公司将医疗器械产品从欧美直接运到中国销售,但最近几年听说你们中国研发中心的产品也被倒运到欧美。 美国。 您如何看待这种逆向创新? ?
John Dinen:这其实是我们在中国的研发能力的自然进化。 从一开始,我们只在中国市场推出和销售现有产品,逐步培养和提高研发人员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研发人员。 现在我们在中国的研发人员已经能够设计出更好的产品,甚至将这些产品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我们这里说的不是成本问题,而是技术问题,这也说明我们中国的工程师已经成熟了,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了。 从另一个角度,这说明我们不仅是一家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而且还是一家中国本土企业。
John Dinen: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量让这个产品的价格能够被大家接受。 我们将重新设计这些产品,改变它们的架构和软件组件,以确保它们适合特定的市场需求。 最重要的是把产品做对。 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不断加大对中国人力资源的投入,尤其是对中国研发设计人才的投入,让他们开发的产品能够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 我想这也是我们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GE拥有强大的金融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金融服务。
John Dinen:在扩大医疗信息化方面,我认为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够开发强大的临床应用。 GE不仅懂软件,还有近100年的临床经验。 我们还开发了一些临床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集成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辅助医生进行判断和诊疗决策,所以我们的临床含量非常高。 在医疗信息化市场,具备信息化能力固然重要,但具备足够的临床知识和经验也很重要。
John Dinen:其实我过去管理的一些行业也有一些波动。 我们的方法是关注短期需求,同时不忽视长期需求。 我们一直有一个信念,危机总会过去,危机过去了,我们就会拿出强大的产品。 所以,当危机来临时,我们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并没有减少对产品技术的持续大投入。 在中国市场也是如此。 我们一直在增加销售和技术人员,因为中国是我们需要长期关注和投资的战略市场之一。
GE Healthcare 170 亿美元的总营业额中,中国现在约占 10 亿美元,而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这些金砖四国合计约占 20 亿美元。 我们非常看好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用金融和金融的手段来证明这一信念。 为了我们在中国业务的长远发展,我们在人力资源和产品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要知道,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