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横坐标上,铁路已进入高速时代。 在我国铁路发展的纵轴上,列车平均时速仅为55公里,客车装备制造水平仅相当于70年代发达国家…… 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2004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铁道部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一套自主创新的“高铁模型”应运而生。
“高铁模式”凸显政府自主创新主导作用:为确保占据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引进,避免企业恶性竞争抬高价格,谈判主题 已经从个体企业变成了唯一的战略买家——铁道部。 全国铁路市场集中,谈判筹码从一根手指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拳头。 “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平台,通过消化吸收为己所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后发优势。”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感慨地说。
经过艰苦细致的谈判,中国引进的技术涵盖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机车车辆技术,转让价格较国际价格降低了15%以上,确保了“质价兼得” ”的技术引进与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中国高铁研发生产打破了宗派主义,充分调动了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中外企业的积极性。 高铁技术研发不仅拥有一支响当当的国家队,更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刻到了。 缩短十倍。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卢强曾应邀到青岛试乘250公里动车组。 试乘当晚用餐时,毕生致力于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向张曙光提出,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相当于飞机的起飞速度, 而空气动力学研究将成为高速列车技术的重要突破口。 尽快研究。
五分钟后,“采用空气动力措施作为高速列车辅助控制手段”的项目获批。 7天后,项目协议签署。 两个月后,中国北车唐车公司根据他们的汇报,对高铁受电弓进行了初步改造。 新车已在京津城际铁路上行驶,一举创造了世界高铁最高运营速度。
今天,世界上运营时间最长的高铁在中国,世界上第一条在大面积湿陷黄土区修建的高铁在中国,世界上运营高度最高的高铁还在中国。
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在金融危机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当时年增长率高达30%-50%。 金融危机后,年增长率下降到15%-20%,出口也下降了15%-20%。 石油石化装备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 经过多年努力,石油石化装备行业整体水平显着提高。 我国现在已经能够生产出达到国际水平的12000米钻机,9000米钻机也有少量出口到欧美,取得了很多突破。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尤其是在下游产品领域。
我国高铁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几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高铁的发展成就对石油石化装备行业也有不少启示。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高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引进,更离不开引进后的吸收和创新。 石油石化装备行业也谈自主创新,但总体上与高铁的自主创新能力相比还有差距。
改革开放后,油气勘探开发向深水、沙漠等领域延伸。 为此,引进了大量与海洋石油和沙漠石油开采相关的技术和装备。 该领域的许多专利仍被国外控制。 此外,我们的产品开发速度要慢得多。 开发成套产品,在美国平均周期为1-2年,而在我国需要3-5年。
二是打造中国自主品牌。 高铁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石油石化装备行业也迫切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从单纯的产品和价格竞争上升到品牌和服务的竞争。 因此,在提高设备性能和质量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品牌价值。 要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现代生产服务型转变,着力打造“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和规模大、实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 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高铁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投入。 在石油石化装备领域,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都不够。 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应占公司销售收入的5%以上,而国内研发投入仅占公司销售收入的1%-3%。
与上游钻井装备相比,我国下游石化装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 需要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目前,石油石化装备行业的宏观规划还不够完善。 全国上下一盘棋缺乏规划,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占用了大量资金。 这些资金没有用在最需要资金的技术改进上。 今后,石油石化装备行业必须进行调整,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产品结构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