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等“第一集团”企业相比,我国发电设备企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骥在总结东方电气的竞争优势时,提到了性价比和人工成本的优势,也提到了不足——仍需不断研发、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创新。 王骥认为:“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的磨合,中国制造企业才有可能实现与世界一流企业全面竞争的能力。”
那么,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发电设备企业存在哪些不足? “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课题组专家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现有企业结构不适应全球竞争格局,缺乏前瞻性。 -寻找技术研究。
由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布局,中国企业成立时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以发电设备生产制造为主,出口燃煤发电机组居多; 而出口形式主要是买方和卖方的信用证和许可证。 贸易、海外总承包、成套设备能力相对不足。 出口产品单一、出口形式单一,意味着我国发电设备企业出口风险较高,不利于进一步“走出去”。
另一方面,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大多采取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路线。 虽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显着提升,但先进发电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前瞻性技术研究不足。 这导致中国企业对原材料技术的研究相对不足,导致中国企业掌握了材料的应用,但关键原材料不得不进口。
80年代,东方电气集团制造的产品首次走出国门,拉开了中国发电设备“走出去”的序幕。 如今,以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电集团为代表的我国发电设备产品不仅在国内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据领先地位,而且设备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欧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 地区。
在国内市场,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9亿千瓦装机容量中,80%以上为国产机组。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的发电设备越来越受欢迎。 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骥表示,此前沙特企业不接受我们的设备,但去年东方电气与沙特签署电站总承包合同,标志着中国首次大规模成套发电。 发电设备进入国内。 去年2月,东方电气与巴西公司签署吉劳水电项目双边合作文件,使我国大型水电成套设备首次大批量进入南美市场。
国产发电设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 《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课题组发布的结果表明,国产发电设备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报告认为,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开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了世界先进技术,并根据国情进行融合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电设备制造技术优势。 特点,符合中国国情。 其中,煤电、水电机组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部分技术甚至优于国外。
事实也证明了上述判断。 在火电机组方面,我国目前具备量产60万、10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的能力。 后者单位煤耗仅为276克,比国际通用设计值低2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水电机组方面,以三峡为代表的国产70万千瓦水电机组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水电机组制造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历史。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顾问孙凤鸣表示,三峡工程32台机组中,有16台机组为我国自主设计制造,机组最高效率超过 95%,比进口机组高2个百分点。 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空冷和蒸发冷却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水电机组,使我国大型水电机组冷却新技术
此外,经过技术改造,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加工装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例如,在加工装备方面,已拥有大型重型加工中心、大型重型数控机床等世界领先水平的设备; 试验台等世界先进的试验设备。
经课题组调研,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著名的发电设备制造商相比,以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电集团为代表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商已跃升至“ 第二组”。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研发、制造、成套、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已经超过印度巴拉特、韩国斗山,与日本三菱重工、东芝、日立处于同一水平。